“我的工作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工作,高薪,团队的人都看好我,但我每一天都很煎熬,我不知道为什么工作,停不下来,也不知道怎么继续。”
找到我的人很多都是这样的开场白,包括我自己,在几年前也是一样的状态。
那种内在的焦灼感,就像有哪个器官没放对位置,总觉得关于“我是谁”这个最大的课题,连碰都还没碰,又深知这个课题从开启到开花到结果,本身就是另一段旅程要去经历。
为什么工作尚可、生活努力,却总觉得不对劲?
因为大多数打工模式,本质上是一种意识被外部结构牵引的生活方式。
这不是在贬斥打工,只是它的设计初衷就不是为了帮助一个人理解“我是谁”,仅仅是匹配某个现存的系统,哪怕一个人能力强、待遇好,也避免不了空心感;
而真正属于你自己的东西,需要探索、孕育、迭代、打磨;
这个过程,100%的注意力都不够。
围着他人的系统费尽了脑力,其实是在制约主体性的发展。
稳定的主体性不是“掌权”或是“变得更高更强更快”,而是围绕真实的内在秩序去构建生活本身。
1
识别主体性阶段
主体性进化需要不断重复“发展直觉-改进决策-承担后果-迭代认知”的循环,调动人的整体性发展;
而打工对人的使用方式,是“切割出最有用的一块”,把人的整合能力压缩到只剩一种功能标签。
在打工模式里,人格成长和工作成果之间的偶联是切断的。
你可以人格不成熟但工作依然推进;
可以没有清晰的自我但按流程完成任务;
可以持续依赖外部认同而不用承担决策的代价;
可以不定义自己,只要把“我是谁”套进现成的框架里就行。
这就是为什么人一离开这个框架,自我就崩塌,因为主体性真空,只是暂时套用了别人的框架来填充(关于“我是谁”,参考你以为的“我”,不过是一个错觉 )。
内在越空洞的人,越是关注外在认可,而外在认同越多,和这个身份解偶联就越困难,这就进入了一个越空转越外求的恶性循环。
从这个角度来说,毕业于名校、就职于大厂、拿公司当作信仰、把老板嘉奖等同于价值的人,最难找到自我。
这并不是在倡导“人生是旷野”的脱轨模式,或是躺平什么都不做的反弹心理;
而是从意识到这一点开始,一步步过渡到全新的内在结构,围绕新的结构去重塑珍贵的一生。
这就是从第三个阶段转化到第四个阶段的那道宅门,推开它之后是一个全新的辽阔世界(关于主体进化,参考主体性进化的7个阶段 )。
到了这里,已经完成了很重要的一步:识别主体性层级,从被动归属层,慢慢过渡到自主创造层。
2
扭转能量的走向
在电影里,主角都会有一个飞跃,跳一大步,从a点到b点,一下就完成了,这让人误以为飞跃就是我们产生影响力的方式。 什么时候产生了飞跃?它从来都不是外在的,它是你心里的一跃。你决定要创造,然后每一天做出同样的决定:我不停下。”——Seth Godin
游山玩水、花前月下、蹦迪喝酒、观影观展固然开心,做你喜欢的有创造性的事释放的多巴胺是前者全部加起来的10倍且绵绵不绝。
在“发光阶段”,人的能量自给自足并开始向外溢出,而非只是在他人的系统中消耗能量换取物质回报;
后者内在能量的供给远远赶不上被抽离稀释的速度,只能停留在“供能者”的角色,无法成为“场域的创造者”,无论是物理场域还是思想空间。
东亚儿女们就算停止打工,短时间内也很难立刻长出主体性;
总是围着别人的想法转,停下来了,还得晕一会儿才能回过神来。
转折期的眩晕,用自我接纳来稳住,对不确定性的恐惧,用对自己的爱去抵御(克服恐惧,参考如何克服恐惧去做真正想做的事 )。
有人说我不知道创作什么、表达什么。
当然,一个人的表达路径不可能速成。
在进入这个阶段以后,还有大量的成长空间;
或者说觉醒不是一个动词,而是关于演化过程的一个名词,或是一种生活状态的形容词。
3
分化表达路径
在阅读一些荣格分析师的作品时,我意识到即便是对我来说如此强烈、特殊、个人进化史上里程碑式的觉醒,一代代人也都反复经历了一遍又一遍,以至于从npc模式中觉醒本身也有了一丝npc化的味道。
但觉醒后模仿他人、分化整合,依然是不可跳跃的一步;
只有在越来越精细的分化中,一个人才能敏锐地捕捉到自己身上真正独一无二的特质,或者说是各种品质形成的独特排列组合。
这个组合既是与生俱来、有待挖掘的潜能,又是凭空创造、“无中生有”的未知;
它被自己看见、认领、磨炼、成熟的过程,就是人变得越来越真实、自我、稳定的过程(如何找到自己的niche,点击阅读原文获得主体进化系统)。
普通≠平庸。
“普通”是统计意义上的大多数,“平庸”却是精神上主动放弃了可能性。
当一个人深度接纳了自己的普通、允许自己不完美以后,反而能发挥出“瑕疵”的魅力,回到他朴质的本源,认领那套属于他的排列组合,这足以让一个普通人拥有他自己的表达路径。
4
创造实验
在现代经济中,勤奋工作已不再是竞争优势;因为每个人都在勤奋工作。如果你去寻找世界上最勤奋的人,你不会找到那些顶级的CEO或创业者,而是会遇到那些正在努力往上爬、或者勉强维生的人。真正的竞争优势在于:具有广阔的思维、能够与对的人建立连接,对新机遇的直觉。你最好的点子,是在“玩”中产生的,而不是在“吃苦”中诞生的。——Daniel Priestley
在创造阶段有两个大坎。
第一个坎是信任自己的直觉。
这太是一个坎了,大部分人根本就不可能听自己的、信自己的;
这一点写在集体潜意识里,那种对和别人不一样的恐惧写在骨子里。
实际上时代早就变了,在一个多元文化、ai正在取代大量劳动力的时代,被奖赏的恰恰是敢于想自己所想的人。
信任直觉意味着要冒险,冒“不合逻辑”“不够现实”“没人看好”的险。
这不是头脑的路径,而是身体、感知和生命能量的路径,这一坎需要刻意训练去跨越。
只听逻辑、只讲道理,久而久之感受系统变得迟钝,灵感来了也只会怀疑、错过(关于直觉,参考直觉靠谱么? )。
第二个坎是耐住寂寞。
琢磨自己的业务和打工太不一样了,它就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
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内你就在学习曲线前端的蛰伏期,心浮气躁的人是耐不住这一段的。
没有结果的时候,你能不能继续坚持,不断学习并微调方向?
一坎又筛掉了很多人,所以剩下来的人也不多。
围绕这两个大坎去寻找解决方案:
- 怎么能一点点建立对自己的信任?
- 怎么能让直觉更锋利?
- 怎么能把一个庞大的工程分解成一个个小的milestone、为自己庆祝?
- 怎么能识别出真正的内在信号、而不是头脑制造的烟雾弹?
…
这些都是有意思的项目,是人的共性问题,等着你找到个性的解法,帮助那些还在迷雾中比你稍晚一步的小伙伴。
所有人的努力叠加在一起,就是人类这个物种作为一个整体的意识推演与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