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天早上醒来,你觉得“我还是我”?
有时候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迷茫不知所措,但那种“我还是我”的感觉总是延续。
这个“我”到底是谁?
没搞清楚这个问题以前,人容易被卡住,执着于一个熟悉的“我”;
当这个“我”行不通以后,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无法轻易放手,去追求一个新的“我”。
你会偷偷地想:我不想失去现在这个“我”;
或是“我不知道那个新的我会不会更好”。
但搞明白了“我”的概念以后,这种忧虑就不复存在了。
1
1 动态的“我”
“我还是我”的这种感觉,它既不是某种职业标签,比如“我是程序员”、“我是烧烤店老板”、“我是健身教练”;
也不是某种心情,比如“我一醒来就一肚子起床气”、“我一睁眼就兴奋”...
因为身份和情绪都会变,但“我还是我”的感觉一般不受影响;
它一直都在,又有点说不清道不明。
这个“我”的感觉,其实并不是你的本质,仅仅是每天醒来头脑加载的一个网络,可以把它理解成一套意识内容的排列组合。
意识是流动的。
80%的时候“我”喜欢一个人想事情,20%的时候“我”又社牛附体,这个80/20的比例,就组成了“自我感”的结构。
当然这只是个简化的例子,实际这个结构可以无限细分,分成多个维度、不同比例的加权公式,比如:
“我”=性格维度(80%INFP+20%ESTJ)+社会角色(50%打工人+50%乖女儿)+叙事(80%成长型+20%受害者)+自我概念(50%自信+50%自卑)+价值取向(70%自由+30%保守)+思维方式(80%发散+20%结构)+情绪基调(70%高敏感+30%冷静)+八字(偏印+官杀压身)+人类图(显投者+情绪权威)+星盘(太阳双鱼+月亮天蝎)…等等。
每天醒来,大脑(在神经科学里叫默认模式网络DMN)就加载了这个复杂的公式,不断地整理旧的剧本、审查外来的信号、过滤掉不符合剧本的信息,确保这种“我还是我”的感觉持续下去。
然而,这种“自我感”并不是一个人的本质。
假如你在很短的时间内密集遭遇了几个冲击性事件,这个公式中的多个成分一下子乱套了,这种“自我感”也就突然崩塌了;
这是觉醒最典型的入口,从这个时候开始你才过渡到“我想知道我真正是谁”。
2
如如不动的锚点
初春一个傍晚,我在柏林街头散步,看到墙上贴着一张海报:关于“Equanimity”的开放讨论。
这个词佛教中翻成“捨”,形容不执、不争、如如不动的心态。
我心念一动就决定去参加。
参加的人各种背景都有:一个有10年冥想经验的德国男人,一个喜欢研究灵性的印度女人,一个做市场营销的亚洲女人,一个学哲学的德国男人,一个在加州做神经生物学研究的美国男人,一个学人类学的德国女人...
这次聚会里最有意思的一个讨论,是这个亚洲女人问的:“如何在困境中保持如如不动”。
大家先围绕冥想讨论了一下,如何通过冥想先做到心态上的detach,这个思路我是同意的,困境能把人击垮,最先打倒的往往是人的精神。
美国男人说他想补充一个来自研究的结论:能否走出困境取决于你的人生意义是什么。
他说研究表明人生目的(purpose in life)、自我价值感、家庭关系等能帮助人渡过艰难的处境,还列举了Viktor Frankl(奥地利心理学家、纳粹集中营幸存者)的意义疗法,为什么在集中营里,有的人出了集中营就垮掉,有的人不但没事,反而人格上有升华,就取决于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情的解读,赋予了它不同的意义。
亚洲女人接着问:“可是突然掉进困境里,人可能一时找不到目的和意义,这个时候怎么过”。
我一听就想拍大腿,她问得可实在是太好了。
我说意义、目的、价值、人类链接,这些都很重要,但依然是在用一种外物去取代另一种外物(比如旧的职业成功),这很有风险。
我自己在项目中也会和参与者一起细致地梳理价值观,但是归根到底,价值观是头脑的产物,你无法用头脑的产物去驯服头脑,头脑只会臣服于一种高于头脑的存在。
在一个人遭遇存在危机的时候,什么价值、人生意义、甚至是和他人的链接,都不是必须。
灵魂都彻底迷失了,此时还跟他讲意义、家庭、关系,只会让他陷入更深的自我厌弃和羞耻。
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意识到“just being is enough”。
存在本身就够了,或者说即便没有任何附加的价值,“即使我什么都不做,我也值得存在”。
此后他们才会慢慢好起来,再去找新的意义。
找到新的方向,其中包含了价值观的改变。
过去是单一的价值观,危机后转向新的价值观;
这种从观念a到观念b的转变,是头脑的主动选择,如何建立这个桥梁,这个桥就是要让他们触摸到“Being”,否则头脑很顽固,轻易转不了弯。
这种“Being"的体验,就是本体的感觉。
本体是什么?
是纯粹的觉知(pure awareness)。
存在自有道理,不因为你做了什么、职业是什么、银行卡里有多少钱、有多少人喜欢你而发生任何改变。
人一旦和本体链接上,哪怕只有一次,意识状态就永远被改写。
这一点其实我在刚做项目时是不理解的,我以为他们来找我,是想实现一些具体的目标;
但是慢慢我意识到,如果他们好起来了,并不是因为某种方法或技术,仅仅是一种Being和Being之间的链接。
我的底层和本体连着,他们也逐渐链接上了自己的本体,这种深层的链接在悄悄推动着改变。
3
三位一体的进化
结合以上两点就可以看出,“自我感”并不是真正的“我”,“本体感”才是“我”。
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放风筝一样。
知道风筝有个锚点,你就可以飞得很高;
但是一旦风筝断了线,你就慌了;
“本体感”就是这个锚点,一旦有了这个点,你就可劲地造吧,你可以尝试很多生活方式,尽情探索,只要跟这个锚点连上了,你就会有安住的感觉;
“自我感”就是这个风筝,不要把这个风筝飞得高还是低、顺风还是逆风当成是“我”,地上的那个锚点才是你,始终完整、存在即是美。
危机来临时,有人彻底崩坏,有人却能逆势生长,就和一个人对“我”的理解有关。
之所以遇到危机就动弹不了了,首先是“自我感”过于僵化,他认识不到这个“我”其实高度可变,可以不断雕塑、训练;
与此同时,还伴有“本体感”的缺失,要想拿住流动的“我”,就要先尝到“Being”的恒定。
而“主体性”,就是拽住风筝的这根线,是对自我的觉察和掌控。
一个主体性强的人,能清晰地感知到当下的“我”由哪些成分构成,有明确的个人偏好,能识别出什么信息要收集、什么信息要屏蔽,综合分析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决策,从“我也不知道我是谁所以就随你瞎支配”,过渡到“我太知道我是谁所以我能支配我自己”。
但与此同时,不执着于它。
意识到天上飞的那个“我”仅仅是一个结构性的产物,而你的个人进化史有如迷途知返的旅程,只有在经历了这一场失落、探索、回归的英雄之旅后,你才会心甘情愿地回到那种近乎孩童般地“无我”状态。
有人说管它什么路径,只要内心清楚我是谁就行。
并不是。
因为没有走过这段路,很难真正意识到这一切只是一场游戏,同时又不在游戏中迷失。
也有人说那干脆抱住锚点躺平不动。
也不是。
一个人只活在飞飞的"自我感”里,他会不安;
但如果只是“静静地存在”,没有进化,没有任何行动,时间久了就又想要找点意义、求点变化、寻点乐子。
真正的自由,就是找到这个“本体”的锚点、用“主体”这根线、把“自我”的风筝放上天。
祝你玩得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