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不是高敏感的人更容易制造过度势能?
之前在视频(视频号同名)里提过“过度势能”这个概念。
简单来说就是当你把一个人、一个目标看得太重时,无意中制造出来的一种心理阻抗,反而更难拿到结果。
回想在化学课上学到的“活化能”这个概念,要让两个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它们需要先达到一个特定的能量水平;
如果这个“能量门槛”太高,反应就很难发生。
同样当你过度看重某人或某事时,你就把这个“能量门槛”推得特别高,“化学反应”就不会发生。
现实中例子很多了,越在意一个人,关系越紧张;
越想要实现一个目标,行动上越拖延…
反过来那些不怎么在意的人,反而轻轻松松就如了意。
有人说不对啊,难道都不能渴望么?我要是不渴望,我都打不起精神去做。
这里就可以区分3种欲望状态:
🔘第一种,健康的欲望:
有愿景、有方向,行动时常常进入心流,日常生活松弛有度,失败也不影响深层价值感;
🔘第二种,陷入执念:
把“我是谁”等同于“目标+结果”,犹豫不决、焦虑不堪;
🔘第三种,压抑真实欲望:
明明想要,但是告诉自己“我不需要”,自己把能量堵死了。
所以不是不能有欲望,而是欲望有没有顺势转化成行动的能量、畅通无阻地导入实现目标的路径里。
再回到这个问题,高敏感人是不是容易制造过度势能?
高敏感有些是天生的,有些和创伤有关,因为早年情绪照料缺失,导致对外界信号高度敏感。
而与创伤相连的,是焦虑和回避型依恋。
🔘焦虑依恋粘人、内耗、怕被抛弃,本质是自我不稳定,需要他人不断给出反馈来确认自己的存在,这样很容易就制造了过度势能(对应第二种欲望状态);
🔘回避依恋看似冷淡、自主、有距离感,实际也敏感,只不过通过疏离来保护自己,暗中也制造了不少过度势能,把终点看得太神圣、太完美主义,宁可不碰,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对应第三种欲望状态)。
这么一看,高敏感人在创伤未愈时,确实容易被过度势能影响(参考为什么焦虑回避依恋找不到人生方向 )。
要消除它,回归本体感是核心。
在《你以为的“我”,不过是一个错觉 》里描述了“自我感”和“本体感”的区别。
消除过度势能就是意识到“我好想要”通常是“我太害怕没有”的代名词;
你并不是真的缺了那个人、那个结果就不行,而是你以为得到以后才安全、完整;
但回归本体,你现在已经就是了(获得消除势能的心法欢迎点击阅读原文)。
剔除所有工具化自我的想法,比如“我=某个金额”,“我=某个职业”,“我=ta的爱”,“我=特定的形象”,这个公式必须被打断。
这些都不是你,看似重要的某个结果,也仅仅是当下这一段体验中的一个元素。
这样一来,这个人或事,就走下了神坛,不过是人生的一个实验、一段探索、一种对自我的理解,执着的紧张感被幽默和轻松感化解。
认知层面化为中性以后,再用行动去中和。
犹豫不决、完美主义、害怕出丑,都是势能堆积太高的表现,动起来,瞬间就能用掉一部分势能。
到最后你就会发现,主体性强的人,不是那些拿到很多结果却一直焦心下一站的人,而是安心享受这一程、有目标却不执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