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业力”跟前世今生没关系,就是“未被解剖的潜意识模式”。
一个人如果长年累月在潜意识里积压了很多自己都意识不到的模式,就会不断吸引重复的痛苦体验:
- 总是迷茫找不到方向
- 总是干没有价值感的工作
- 总是和有毒的关系纠缠
- 总是被负能量侵扰…
莫名其妙地重复几次以后就有了鬼打墙的感觉,并归为“业力”。
其实都是潜意识作祟,直到你察觉并作出不同的反应。
今天就一次性解释清楚潜意识的运作原理,以及如何从最关键的环节切入,彻底终止这种无止尽的循环。
1
潜意识的工作模式是什么?
潜意识的工作模式是一个链条:刺激 >认知> 识别>情绪>自动反应。
- 刺激(Stimulus): 一个事件/信号
- 认知(Cognition): 大脑接收到这个刺激,开始解析它
- 识别(Recognition): 大脑在记忆库中搜索类似的经验
- 情绪(Emotion): 匹配到了过去的负面记忆,感受到和当时一样的情绪
- 自动反应(Reaction): 情绪触发了固有模式,开始逃避、反击或自我攻击
这条反应链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一遍遍被加固的呢?
举个潜意识陷阱的例子,比如你明明是一个独立自信的女人,但是一谈恋爱就容易上头:
- 刺激:第一次见面时你注意到对方很有魅力,但总是滔滔不绝地谈论自己,对你的经历兴趣不大,这是一个信号;
- 认知:你的大脑接收到这个信号,分析出这是一种交流模式,对方主导,你表达受限,涉及对注意力的分配和互动的平衡;
- 识别:你搜了一下记忆库,发现过去在关系和友谊里,你总是压抑需求的一方,小时候父母也总是忽略你的情感需求,你已经习惯了察言观色;
- 情绪:你立刻感受到致命吸引力,把创伤链接美化成一见钟情;
- 自动反应:熟练切换到讨好模式,把自己的表达欲压了下来。
走完整个链条只花了0.3秒,完美复刻了潜意识中“我不配被关注”的底层代码。
这也是为什么讨好型人格往往觉得自己的反应不受控,因为这一套程序在你意识到之前就已经走完了。
又比如,你明明是一个聪明有想法的人,但是却一直在干一份没有热情的工作,内心知道要往自我实现的方向努力,但始终迈不出第一步:
- 刺激:你看到自己喜欢的博主转向了video essay的风格,朋友也知道你喜欢这种形式,鼓励你做个系列,这是一个刺激;
- 认知:大脑接受到了这个信号,解析出这是一种身份的转型,意味着责任、自我表达与不确定性;
- 识别:之后大脑在记忆库里搜索匹配的记忆,发现了一个可怕的场景,高中时抄袭作文被发现,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哄堂大笑,无地自容想钻地缝;
- 情绪:羞耻感排山倒海地涌现,进入自我怀疑的模式;
- 自动反应:内心自动响起一个声音“你不行,你就是个半吊子”,退缩,继续在格子间扮演高效社畜。
这个潜意识链条叫“我不配有梦”,每重复一次这个循环,都是在强化一遍潜意识,导致你被困住的时间越来越久,慢慢形成了你的信念。
哪怕你早就有了足够的能力和资源,也压根不会去尝试真正想做的事。
在《用一个方法扭转你的现实 》中提到过大脑中的网状激活系统RAS。
它是意识层面的守门人,专门用来过滤感官接受的无数信号。
当你有了“我不配”的信念以后,网状激活系统RAS就接受到了这个指令,开始有意识地寻找环境当中发出的“你不配”的信号;
哪怕旁人无心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你也可能扭曲解读成“他认为我不配”。
当这样的“证据”堆成山了以后,你的信念终于从量变到质变,成了不可撼动的深层信念。
2
如何从情绪入手终止潜意识模式?
想要跳出“业力模式”,就是要从链条中“情绪”这个环节入手。
如果你可以主动介入,打破这条链条,就能掌控自己的潜意识模式,所谓“改命”也不过如此。
在《放手:臣服的路径Letting go: The Pathway of Surrender》这本书中,作者David Hawkings提到了4种处理情绪的方法,其中只有一种是有效的:
1. 无意识压抑(Repression):
下意识地把某种情绪埋在心底,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但它其实一直都在悄悄影响你。
如果你过去在公开表达时受到嘲笑,也许你早就忘了那个场景,但你会无意识地抗拒表达。
大脑悄悄地将“被看见”和“被否定”绑定在一起,尽管你并不能清晰定位这个绑定的来源。
你会在潜意识层面压抑“我要表达自己”的欲望,把它“锁进地下室里”,成为一种长期存在的焦虑。
2. 刻意压制(Suppression):
你意识到了自己有某种情绪,但选择了不去理会。
比如有时你会突然很有灵感写东西或是拍视频,但同时会感到不安,于是你转而刷手机、学更多的技巧、寄情工作来分散注意力,而不是动手真的去做。
你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表达冲动,但你故意不去面对内心的恐惧,而是用“我再多学一点”“等有了牛逼的设备再开始”来压制真实的情绪。
这种方式只是临时把焦虑压下去了,时间久了就成了拖延和低自尊。
3. 宣泄(Expression):
你直接把情绪表达出来,大哭、大喊、抱怨、练拳击,短暂释放了情绪,但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
特别是宣泄完了以后你会感觉很好,但核心问题并没有被解决。
4. 臣服(Surrender):
你带着觉知(awareness)去感知情绪,不抵抗、不逃避,让它被充分感受,让情绪自然流动,最终慢慢消散,之后你再也不会被它控制。
只有这一种是真正把情绪处理干净了;
你不再抗拒各种负面的情绪,也不会在潜意识中继续强化“我不配”的信念。
当你允许恐惧存在时,它便不再能控制你,你反而更容易带着觉知开始行动。
在陷入业力模式时,在“情绪>反应”这个环节中,插入“觉知”:
意识到自己产生了情绪,不做出自动化的反应,而是在意识层面做出不同的回应,也即有意识地做出不一样的选择,这个链条就被打破了。
3
如何自我编程重置潜意识?
注意力决定现实。
注意力是一个人拥有的唯一完全无限的工具。
身体、物质和环境中的一切都受到时间或空间的限制,但注意力可以弥散、聚焦、时间旅行,并在瞬间就消失。
能量随着注意力的流动而流动。
把注意力放在鸟语花香上,心境随之变得轻快;
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主体感随之加强;
把注意力放在正反馈上,你的信心就会增加。
人一旦意识到注意力有多么宝贵,就会明白他为什么难以突破僵局:
每天以僵化的方式使用注意力时,就会经历一成不变的现实;
注意力分散时,新的现实也根本没有契机出现。
网状激活系统RAS就是注意力的过滤装置,要重新自我编程,就是要利用它来逆转“我不配”的信念死循环。
比如你认定自己是一个创作者,你的RAS会自动放大所有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
你会注意到更多的灵感,更多激发你创作欲的生活细节,吸引更多与你一样的人进入你的生活。
如何训练自我编程?
1. 设定你的每日意图(Intention)
假如大脑是一台照相机:
- 注意力就是相机的对焦系统,让聚焦的对象变得清晰;
- RAS是相机的取景器,决定哪些内容会出现在镜头里,哪些会被忽略;
- 而意图(Intention)是你究竟想拍什么,远处的落日美景,还是近处的人物写真。
当你想好了“我要拍夕阳”,你就会调整镜头,取景器会框住夕阳,对焦系统也会自动调整清晰度,捕捉到最完美的画面;
你的大脑会忽略路过的行人、空中的飞鸟、周围的噪音,专注于夕阳的光影变幻;
同样的当你每天都设定一个清晰的意图,比如“我要发一篇短文”, 你的RAS会筛选与意图相关的信息,对话中的灵感、触动你的歌或是台词,甚至是墙上的涂鸦,都会成为你的素材;
你的注意力会锁定在“写”这个动作本身,而不会被“我不配”、“我没有天赋”、“报税单还没填”、“高中被全班耻笑”这些无关的念头分散。
2. 冥想和可视化练习
训练注意力的方法还包括冥想和催眠,也是身份转化的关键技巧。
在《如何用一个方法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 》里介绍了利用冥想和催眠实现身份转化的3个步骤,这个技巧可以用在任何你渴望的目标上:
当你专注于某一种思想一段时间,开始与之共振,你会开始注意到越来越多类似的思想和情感;
当它们积攒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从你的大脑中溢出,从思考它开始,过渡到谈论它,最后不可避免地实践它,慢慢地就会缩小渴望与目标之间的差距。
3. 主动寻找证据
不要等到负性信念形成后才去调整,而是在“想法”阶段就进行干预。
想象一个守门人站在你的意识门口,每当一个新的想法进来,他会问:“这是真的吗?这对我有利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不允许它进入你的大脑。
仅仅拒绝负面输入还不够,你需要刻意制造新的“外发性思维”(Outgoing Thoughts)。
如果你想建立“我有魅力且自信”的新信念,不能等着外界来证明这一点,而是主动创造这种思维模式,在情绪层面强化它,让大脑相信它是真的。
主动寻找证据,不管多小的进展,都捕捉下来,让RAS逐渐把焦点从“我不配”转移到“我是成长中的人”。
一旦形成新的信念,你就慢慢进入了催眠节律(Hypnotic Rhythm),也就是思维的惯性循环。
你会按照这个信念,做出符合它的选择,强化它的真实性,让它变成你的现实——你不再怀疑它,因为你已经在按照新的生活方式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