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法超越所处的环境
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一群人在巴西海岸外的筏子上因口渴而垂死。他们不知道漂浮的水域是淡水区,河水以巨大的冲力涌入海洋,以至于延伸了几英里,但他们不知道,于是他们活活渴死了。
这时候哪怕有一个人意识到他们其实处在淡水区,也不至于集体渴死。
假设你正在这艘筏子上,你能想到要尝一下“海水”么?
你不会。
因为你周围没有人这么做,大家都默认口渴的情况下饮用海水会加速死亡。
你当下所处的环境就是这艘筏子,你身边的人就是这筏子上的人。你无法做出和他们不一样的决策,只能和他们一起恐惧忧虑,错过改变故事线的机会,因为你无法超越你的环境。
你一直在模仿别人
你可以去看电影,开车兜风,你可以去乘船旅行。你认为你比他们好多了吗?你和他们一样死气沉沉。和他们一样是个机器 — 只不过是个稍微大一点的机器,但不管怎样都是个机器。 《Awareness》—Anthony De Mello
人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在模仿别人,这是我们在社会中学会的生存方式,成为完全顺从编程的NPC,减小被边缘化的风险。
如果你认为:“怎么可能,我肯定不是NPC,我刚刚自主下单了我想吃的午餐”,那么下一次当你条件反射式地对某件事发表观点时,停下来,追根溯源,你会发现那个观点根本不是你自己的,可能是你父母的,可能是某个导师的,可能是某个大V的,但多半不是你通过实验、试错、反思、总结出来的。
而你的现实恰恰是由无数个这样的二手观点组成,你所谓的“我”仅仅是你过去的经历、各种条件反射和编程的混合物。
你的“身份”也即你认为自己是谁、能做成什么样的事,是你的认知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它主要影响三方面:
- 你的观念(Perspective),或者说你是怎么看待世界和生活的;
- 你是如何解读某个情境的,换句话说一件事发生了,可以有一百种解释,你会做出怎样的解读;
- 根据以上两点,你做出的决策。
比如失恋,同一件事,有人把自己带入受害者的身份一蹶不振,也有人把自己视作人类体验收集者,耸耸肩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比如裁员,同一件事,有人把自己带入失败者的身份焦虑不堪,也有人把自己视作实验者,正好趁机试水感兴趣的事无缝转行;
这种身份认知的差别,一件事两件事还看不出决策的差距,但生活就是一连串事件的叠加,决策的叠加也存在复利效应。
一切决策的底层逻辑都关乎“身份”:你认知中的“我是谁”。
人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从心理编程中醒过来,明白一直以来的“身份”是谁、在模仿谁:
1) 观察周围人的“身份” - 你的父母、同事、前辈、朋友在做什么?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这些行为将会导致什么结果?他们是你想成为的人吗?
好比一个想要健身的人在备菜时查阅各种食材的卡路里一样,他先要收集一波数据。
2) 思考你过去无意识模仿的后果 - 你生活中最低谷的时刻是什么?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局面?你有没有采取措施来防止它再次发生?这个措施是否仅仅是治标不治本?
把所有原因列成清单。这个清单会让你相当不舒服,它不可避免地包含着你的性格缺陷和决策失误,以及人性中的贪婪和懒惰。
好比这个健身的人,他健身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就是情绪性暴食,他得搞明白他一直在模仿的“身份”是一个缺爱的人,所以每次情绪低落时就靠食物来获得慰藉。
3) 思考如果你继续做同样的事情,结局是什么 - 如果不调整你的“身份”,你的习惯不会发生改变,你的决策不会发生改变,你的生活十年后会是什么样?
好比这个健身的人,如果他并不把自己当成是一个身心都健康的人,他很难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也无法在吃东西这件事上获得平静。
你的身份被你的环境制约
你的目标是活出真我,抵抗标准化的人生。但你会发现做到很难,要跨过比较带来的焦虑、虚荣带来的负累、无意义感带来的空虚这一层层关卡。
当你想要做出改变时,最常听到的建议是:想这么多干嘛?改变不了什么,过一天算一天。
这就是筏子上最流行的语言,麻木的人传播麻木。
你的“身份”不仅仅由你的内在认知决定,它是复杂的个人和环境因素混合作用的产物。
Ken Wilber的整合理论提供了理解这个问题的框架。他提出了AQAL四个象限,分别是:内在个体(I),外在个体(It),内在集体(We),和外在集体(Its)。这个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改变自己往往需要改变环境:
- 内在个体(I):这个象限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意识状态,包括信念、价值观、心理健康等。
- 外在个体(It):这个象限关注个体的行为和生理状态,包括身体健康、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 内在集体(We):这个象限关注个体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包括家庭、朋友圈、工作文化等。
- 外在集体(Its):这个象限关注社会制度和物理环境,包括教育系统、政治经济状况、城市规划等。
举个例子,你的理想自我是一位艺术家,你想方设法往理想靠近,但你所处的环境孵化不出这样一个人:你的内在集体(We)反馈“女人想入非非要做艺术家不如赶紧找个人嫁了”,你的外在集体(Its)显示出考公务员的风潮。在这种环境下你的内在个体(I)和外在个体(It)都会受到影响,因为这四个象限是一体的。
所有决策都可以从这四个象限的四个面来分析,你做的工作、食素还是食荤、喜欢男人还是女人,这些选择都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理所当然。
换环境背后隐藏着改变身份的要诀:屏蔽投射
投射的概念在这篇文章里讨论过,每个人都可能把自己的负面情感投射给别人。
比如你小时候对辩论很感兴趣,想参加辩论比赛,你的父母却说你不行,因你性格腼腆。但其实那是他们的恐惧,他们把自己的恐惧投射给了你。
这么无心的一句话,造成你每次遇到新的挑战、需要大胆尝试时,心里都会浮现一个声音:“我不行”。
成年以后这种来自他人的投射丝毫没有减少。你工作时身边的人几乎都在投射你。如果你们都是打工人,他们会期待你扮演好打工人的角色,同时也把自己对风险的恐惧投射给你。当你想要探索新的职业道路时,他们深感意外并想要把你投射回去。
比如你热爱美妆,想把爱好发展成事业,身边的人委婉地劝阻你,因为这不符合他们对你的起始认知,也因为他们不相信自己有能力。他们的言论反过来又影响了你的决策。本来干就完事了,众说纷纭后很快你就被投射回了原点。
在那个原点上,没有人会有微辞,短时间内你会过得很舒服,长期来看你基本和真正想要的生活无缘了。
换一种新的“身份”,肯定会有一个过渡期让别人自己都不舒服。这段时间不但要根据新的“身份”调整所有的认知和行为习惯,身边的人也全都要“透析”一遍。或者暂时跟太熟悉的人拉开距离,等新“身份”稳定了,再恢复交往。
这也是为什么打造一个积极、开放、支持你创新突破的朋友圈很重要。缺少这样的朋友时,自己一个人呆着都比被愤世嫉俗的人投射要强。
意识到你的“身份”是可变的
人生如戏这句话没错,你的“身份”决定了你要扮演的角色,你的角色决定了你的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