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个和整容有关的故事,来自Maxwell Maltz的书《心理控制术》。
Maxwell是20世纪50年代的一位整形外科医生,他在做手术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因为外貌原因而被情绪问题困扰的人,在手术变美后,会有两种情况发生:
🔘一种患者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自信心爆棚,低自尊变高自尊,生活也跟着变好;
🔘另一种呢,尽管外貌确凿变美了,但是患者还是认为自己丑,甚至指责Maxwell手术失败,这些人的生活也没有任何改观。
Maxwell分析了这些病例后提出了“自我概念”这个词:改变外貌≠改变人生,除非“自我概念”也同步改变。
“自我概念”是潜意识中的一种自我认知的框架,决定了你怎么看待自己和你的潜能,它包含了:
🔘你是谁
🔘你认为可能/不可能的事
🔘你对世界运行方式的隐形预设
比如你是否相信你可以做真正热爱的事、并因此过上自由的生活?
如果你相信,这就是你“自我概念”的一部分;
如果你觉得这听起来很荒谬,那它就不属于你的“自我概念”,更重要的是,这种生活的可能性对你来说就是关闭的。
你的大脑创造了一个关于现实和世界运作的心理模型,而你并不能完全意识到它的全貌。
这个模型是怎么来的呢?
来自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文化、创伤经验等等。
过去发生的事就像是一张张贴纸,贴在你的身上。
你常常会忘了在贴上这些贴纸以前,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继续《你以为的“我”,不过是一个错觉 》中的比喻:
“本体感”是地上完整稳定的锚点,“自我感”是天上飞的风筝,“自我概念”就是你眼中风筝的形状、颜色、图案、如何放风筝的说明书、风筝上贴的各种标签等等。
“自我概念”是可以主动改写的。
可能原文说明书写着“该风筝仅适用于低空飞行,怕风,不宜远行”,所以你从没超出过这个范围;
突然有天冲出云层,发现没事,说明书从此更新为“本风筝通过实践,现适合多种风力,可用于探索型飞行。”
上文里说过“自我感”的神经科学基础是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一醒来就加载;
“自我概念”的原理是在此基础上再加工,先从这个网络中提取了与自我相关的叙事、又激活了边缘系统的情绪、再激活前额叶皮层进行推理等等;
换句话说“自我感”提供原料,经过高级认知功能加工后得到了“自我概念”,又因为跟情绪沾边,所以往往有些负面。
在《如何突破限制性信念》(参考视频号)中提到了信念是怎么形成的,而信念是“自我概念”的重要成分。
如果你认为自己笨、丑、懒、挣钱难、不值得被爱、只是个平庸的人,那你一定会过上相对应的生活去印证这些信念。
要改写“自我概念”,不是换掉贴的那些贴纸,这只是换个壳,治标不治本;
而是先去重新链接恒定的本体感,在本体感的支撑下,自然过渡到新版本的自己。
这个改写的过程可以拆解为4个步骤: 区分>感知>松动>对齐
🔘区分:
“我是谁” ≠ 我的想法。
“我感到焦虑”和“我就是个焦虑的人”是两码事;
“我没有用”和“我刚刚有个我很没用的念头”也是两码事(参考如何用一个方法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中的方法);
🔘感知:
不是“想清楚我是谁”,而是“感知到当下的自己”。
调动五感,回到身体,训练你对内部世界的感知,把注意力从外界转向内部;
🔘松动:
本体感不是被制造出来的,也不是努力感知到的,它就像一杯水,松掉以上两个步骤,不去搅动,水自然就会清晰呈现。
旧的“自我概念”也不是硬被摧毁的,而是真实自我被看见后发生的自然松动;
🔘对齐:
对齐新的信念、语言、支持系统。
用新信念替代旧信念 ,重复练习最少21天才能渗透到潜意识里;
这中间你需要心理咨询师或者认知教练的支持,维持使用新的语言,提醒你在表达时残留的旧剧本。
语言自有强大的能量,以工匠心对待你在谈论自己时选择的词汇。
在生活中尽可能多的找到那些让你可以尽显真实的人,在他们的支持下做一些新的尝试(如何对齐点击阅读原文获得主体进化系统)。
这不是一项任务,不是“打败旧我”,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允许那个一直存在的你慢慢浮现。
与其说是“我要变成谁”,不如说是“我允许哪一部分真实的自己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