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个朋友聊天,她已经进入间歇退休的模式,大部分时间在旅行,同时也在寻找新业务的灵感。
她说:“我发现有个不对劲的地方,身边有人开始对我有敌意,都不是暗搓搓而是赤裸裸的,类似于你的生活太完美了吧凭什么你可以拥有。”
她一说我就秒懂了,这种隐蔽的嫉妒,我两面的体会都有,既有作为接受方,也有发起方。
几年前朋友们纷纷开始单飞,要么是更加投入地做独立品牌,要么是边创作边旅居;
我一边上班一边暗暗苦涩,慢慢摸到了身份错位感这个问题:
我在追逐的目标可能是错的,我真正想要的生活不是现在这种。
当我开始围绕我的内在秩序重塑身份以后,嫉妒一下就蒸发了。
我知道我起步了,我在自己的路上,那种安心感,一下就放掉了和他人的比较之心。
无论是快是慢,只要我走起来,就在往我的麦加靠近。
如此一来,那些先行一步的人,成了我的同仁,我迅速找回了对他们的欣赏。
嫉妒,其实是一个很鲜明的信号。
正是这些看似负面的情绪,曝光了你还没有认领的那部分自己。
往往在主体性进化到第三阶段时,人会有大量的嫉妒心,“我开始意识到我是谁,但我还不敢成为那样的人”(关于七阶段参考主体性进化的7个阶段)。
没有实际行动去靠近渴望,就容易卡在嫉妒里。
高觉知的人,不会压抑嫉妒,而是把它当成宝贵的线索。
你不是真的要模仿谁,而是通过他,看见你的真实渴望。
如果仅仅是用“更强大更优秀”的方式去压制这股嫉妒感,很容易在背叛自己的“歧路”上走得更远。
这一点其实在男性群体中更明显。
你会经常听到男性的激励演讲,强调的都是一个字:“Grind”,意思是“磨”、吃非人的苦、把牢底坐穿般的自律;
如果一个男人受到大挫败,那更是要拿起复仇剧本,一直“磨”到打败你为止。
这种化愤怒为力量的做法,短期有效,长期反噬。
如果没有和真实自我对齐,最后换来的是疲惫和空心感。
嫉妒也是一样,如果进入了化负面情绪为燃料的误区,时间久了就会陷入盲目内卷,最终可能拿到了某个目标,却发现不是你想要的。
你可以从嫉妒中提炼出你的主体路径:我真正嫉妒的是什么?自由?影响力?美感?创造力?智慧?自信?内稳态?
用你自己的方式,去实现它。
实现它就是在自我实现。
很多人对自我实现的理解有误区,以为要做到标准化的成功、给社会带来巨大贡献,才叫自我实现。
No。
自我实现的定义,就是活出真实的自己,“个体实现其潜能,做自己能够做到的一切”(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如果一个人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真实,他就是在自我实现。
实现的路径,从宏观上看,东西方也不一样。在《你以为的“我”,不过是一个错觉 》里提到“我是谁”的概念,一种是“本体感”,一种是“自我感”。
人的本质其实是共通的,都是Being的“本体感”;
但是天上飞的那个“自我”,人人不同、多姿多彩。
东方路径往往是“顿悟”,在实修中直接进入本体的状态;
西方路径则是一步步推进,通过内在功课、回收投射、梦境分析去一点点拆解“我是谁、我不是谁”。
在我的经验里,既要有顿悟的瞬间,让意识有飞跃的体验;
也要学习在现实中一步步进化的方法;
这样就能把东西方整合起来,最终落在活出真实上(如何做内在功课,点击阅读原文获得主体性进化系统)。
当一个人被嫉妒困扰时,往往已经和本体断开了链接,才会被比较和焦虑迷了眼。
这就像是苹果树和橘子树一样,他们的目标都是要长成大树、结出果实,但是他们适合的土壤、环境、成长方式却是不同的。
你是一棵橘子树,之所以嫉妒苹果树,是因为你内在也有“果实累累”的渴望,但并不一定要用苹果的方式去表达。
当你连上了本体,接纳了自己自始至终就是一棵橘子树,你就不会再费劲心思模仿苹果树的轨迹,而是机智地去寻找适合你的土壤、把根扎得更深、耐心地等待收获你自己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