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人不想知道自己的渴望,因为那看来没有可能,或太让人苦恼。但渴求正是生命的道路。若你不承认生命的渴求,你就不是跟随自己,而是走上了别人指引你的陌生道路。 ——荣格《红书》
你肯定听过”愿景“这个词,知道每个公司都有它的“愿景”,没有“愿景”的公司走不长久。
但你知道人也要有“愿景”么?
“愿景”的英文是vision,它巧妙地指向了人的一个器官:眼睛。
你有没有想过大脑是如何解释眼中所见之物的?为什么同样的风景,每个人的阐释不同?有的人面对波澜壮阔的美景无动于衷,而摄影师眼里却处处是风景(经常在柏林街头看见有人拿胶片相机对着垃圾一顿猛拍)。这里就已经开始浮现一个有意思的事:你眼睛里看见的,和你脑子里“看见”的,似乎不是一个东西。
你的现实处境也一样:当下你能看见的自己,和你脑子里“看见”的自己,似乎也不是一个人。
你从没正儿八经地解剖过自己的“愿景”,但头脑中总是模模糊糊地”看见“另外一个人,他反正不是眼前这个黯淡的人:在挤压真实的环境里,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千篇一律的事,对生活慢慢失去激情。相反他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人,在全新的环境中,把自我大大方方地舒展开来。
尽管如此,你却无法就此展开行动,任由生活的惯性推着自己在被分配的轨道上越走越远。
这个问题并不特殊,行动瘫痪的人,其实已经在关键点周围打转了很久。扭转现实的关键,并不在于行动本身,而恰恰是这个模模糊糊的自我想象:你的Vision。
这篇文章就谈谈如何通过构造愿景来破这个局。
首先Vision是什么?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失明:视觉的失明和生活的失明。 ——艾哈迈杜·库鲁马
视觉本身一直都被认为是最强大的感官输入。古代哲人认为“视觉是最高度发展的感觉”(亚里士多德《论灵魂》,西塞罗《论演说家》)。类似的观点中最有力的表达是瓦罗在尝试解释拉丁动词“看”的词源时分析道:“‘我看’(uideo)这个词的词根来自‘视觉’(uisus),又可以追溯到‘力量’(uis)。视觉是五感中最伟大的存在”。
视觉奠定了理解的基础。“看”和“知道”在希腊语中共享一个词源,希腊语中知道的状态(oida,“我知道”)与亲自看见的经验(idesthai,“观看”)密不可分。“看”即是力量,如果你看见了,你便知道那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这里所说的Vision,是脑海中的“视觉”,是一种想象。尽管我们脑袋里的观念从表面上看抽象、非物质,至少在古希腊的框架内,这些观念同样基于视觉:大脑在古代常被比喻为一种内在的视觉器官——“心灵之眼”。这也和文章开头的问题相关,视觉的机制和头脑的解释紧密相连:一个人如何理解视觉的摄入,取决于他对世界的智性看法。
眼睛也不是一个孤立的器官,它与其他感官之间有通感交叉,运作方式依赖于隐喻。古人说眼睛就像一个“视觉之手”,它的射线与遇到的物体进行实际接触;在斯多葛学派喜欢的一个比喻中,从眼睛发出的气体以触觉的方式来“感觉”其路径,就像盲人使用手杖来“看”一样。
用视觉来激起其他感官甚至于心灵做出反应的能力其实一直是现实转化中备受关注的问题。这个想法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称为enargeia(以言及象)。
当心灵空闲或被奇异的希望或白日梦吸引时,我们产生了幻象,以至于我们想象自己正在国外旅行、漂洋过海、与敌人战斗、对人群发表演讲,或享受我们实际上并不拥有的财富,并且似乎并不是在做梦,而是在经历某种现实。当然,也有可能将这种幻觉转化为某种利益。 ——罗马修辞学家昆提利安
Enargeia是一种视觉的生动性,指的是用栩栩如生的语言来激发强烈的印象,使得听众或读者能在心中“看见”所描述场景。它强调的是描述的清晰度和细节的丰富性,使得画面得以逼真地展现。用古代哲学家朗基努斯的话说,这种方法甚至可以“改变人的信念”。因此enargeia也被认为是连通“视觉”和“心灵”的特质。
Vision的来源就是这样一种“幻象”(拉丁语visiones),它是扭转现实所需要的:利用视觉触发的想象来改变所有“我不能”、“我不够”的自我限制性的信念。你完全可以利用这种工具,在心灵之眼中画上新的视觉印象,即便当下这种视觉所代表的物理现实暂时缺席。
Vision背后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生活中你可能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 你在一堆快递里无心地翻找着你的包裹,揣摩着该到了,但又不确定,这个时候你没有找到;但是当你和快递员通了电话,对方肯定地告知你已经放在快递架上了,你再去找,发现包裹明明白白就在那里,只是刚才自己疏忽了。
这里就涉及到神经系统中的网状激活系统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 (RAS)。
网状激活系统是脑干上方的一束神经,它既可以向上投射到皮层让你清醒,也可以向下投射到下丘脑让你行动,它是你意识层面的守门人。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过滤系统,它把每秒钟大脑接受到的无数来自感官的信息过滤掉,只有对你有用的信息被允许到达你的意识层面。
用在找快递的例子里,类似于当你的网状激活系统接受到一个明确的指令“快递肯定到了”,你“找快递”的动作就会比之前坚定得多,每个包裹上与“你的名字”相关的信息也变得明显起来。
当你开始日复一日地视觉化一个理想的你、一种理想的生活——你的vision,你的守门人就开始接收到这个信号,有意识地去寻找相关的信息和机遇。而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ity),也即大脑通过产生新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来重塑自己的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你用全新的方式思考与行动(每每想到大脑这个功能我都要啧啧称奇)。所有不符合的信号被滤出,只有相关的信息被筛剩,你会开始做越来越多有结果导向的事。
如何拥有清晰的Vision?
要拥有这个vision不太容易,大多数人就像近视眼一样,vision是模模糊糊的。这个时候你就需要一副眼镜,这幅眼镜的镜片有三层:自我认知、想象力和清晰的语言。
第一层,自我认知。你可以想象100个版本的自己,但是如果你不知道你是谁,就无法从这100个版本里选择一个最适合你的vision。你说你不知道你是谁?
你是说你懂得天文学、黑洞、类星体,还掌握了计算机科学,你却不知道你是谁? ——安东尼·德梅洛
那就持续地观察你自己。一个有用的习惯是回顾你的每一天,你做了哪些事,生出哪些念头,伴随着哪些情绪。
你认为自己是画家?但是半年来你一张画也没画。
你认为自己是个dreamer?但是你的梦却总是那么务实。
你认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真实”?今天明明说了那么多违心的废话。
你认为自己是个理性的人?为什么总是反复掉入同一个大坑(参考如何避免反复做愚蠢的决定)。
你焦虑自己会搞砸一次演讲?但听众说你看起来镇定自若。
你担心自己的设计并不入流?但有个陌生人给你留言说你的风格简直killer。
坚持一段时间,你也许会发现自己其实是个伪君子,又也许会发现自己其实也不赖。
内省是静态认识自我的方法,真的要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得去实验。边实验,边内省,慢慢你就会知道自己是谁,以及能力的边界,再在边界区开始一点点突破。
第二层,想象力。想象力允许你超越现实,是将内在的自我认知转化成外在可能性的桥梁,允许你构建不同的未来情景。如果你无法想象自己未来的样子,你就很难做到。
这又呼应了为什么要实验,如果在某次实验中你体会到了心流,你的想象就有了一点根基:你曾经“看见”过一次,这开启了重复看见的可能性。
这种实验让你在某次旅行中“看见”自己全新的处事方式,在某次跳舞时“看见”自己任由宇宙透过你的身体“说话”,在某一天忘我的拍摄时发现了光和影的奥妙。想象已经发生过的事总是相对容易的,剩余的部分可以用模仿补上(见下)。
第三层,清晰的语言。我们往往是先看,再解释,这就造成了“我们能使用什么语言去解释”影响了“我们看见了什么”,因此我们已知的东西会影响我们对所见之物的理解。这形成了一个动态的互相影响、互相改变的关系。
同样语言也会影响你想要构造的未来。你需要清晰地描绘出vision这幅画面的每一个细节,细节到你手指上戴的戒指是银饰还是玛瑙,爱穿高跟OL套装还是berliner的一袭黑衣,每天醒来是打开电脑还是握住画笔等等。
从模仿中构造vision
为了克服当代生活的焦虑和抑郁,个人必须在某种程度上独立于社会环境,不再仅仅根据其奖赏和惩罚做出反应。为了实现这种自主性,一个人必须学会自我奖励。她必须培养不管外部环境如何都能找到乐趣和目标的能力。 ——米哈伊·契克森米哈伊
当你无法想象一件从未发生的事时,你所要做的就是用模仿来填补想象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你其实一直都在无意识地模仿,因为大脑自始至终都需要勾住某种叙事,需要一种对前因后果的理解来获得某种确定性,减轻焦虑感。
你需要理解自己正在模仿谁,也许是你的父母、某个同事、某种刻板形象。
意识到你可以改变(参考这一篇你就会明白你永远可以改变你的轨迹),同时开始模仿另一波人。
对于你想成为的人要更有意图性。要有超越当前环境的远见。
找到你真正欣赏的人,把她们的名字写下,找到她们的形象,找到她们的作品,用清晰的文字描述她们是谁,她们是什么风格,她们有怎样的特质。
想象她们在面临你当下的困局时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她会乱了阵脚么?她会厌恶工作么?她会一味抱怨么?
想象Vision中的那个人,模仿她的一举一动。
如果她爱穿吸烟裤,就去买条穿上。
如果她在遭遇是非时只是挑了挑眉毛,你也一笑而过。
如果她竭尽所能取悦自己,你也把钱全投资在自己身上。
当你的“演技”逐渐成熟时,你会发现自己早已和当初遥不可及的那个Vision融为一体。
如何实操?
除非你能忽视周遭环境,做你承诺过要做的事,否则你就会永远受到这个世界的控制。 ——恰克·帕拉尼克《肠子》
在之前这一篇《老板时间》中提到过10-20-70的方法,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方法(top down approach),10%的时间像老板一样思考,20%做管理者的活,70%执行。这意味着你必须预留出10%的时间先搞清楚vision,再去做其他的事,否则都是本末倒置。这里我们借用Notion第二大脑来实践这个步骤。
- 第一步(Boss视角),澄清你的vision。 写下这些问题的答案,越详细越好:
- 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冷静还是热烈?理性还是感性?衣橱里大多是什么风格?素食主义还是美食至上?)
- 你想做什么样的工作?(多栖还是专家?独立性还是团体性?)
- 你想在哪里生活?(定居还是旅居?哪里是你的hub?)
- 你理想的一天是什么样的?(2小时集中输出?4小时发散涉猎?)
- 你想周围的人是什么样的?(敏锐?独立?创造力?同理心?)
- 你想如何拓宽人类体验的样本?(你用了哪些trick超越了自己的局限性?)
之后在你醒来的每一天,光顾这个vision,或者干脆就把它贴在你工作台最醒目的地方。
- 第二步(Boss视角),澄清你的使命。
- 第三步(Boss视角),澄清你的目标。
使命也即mission是成为那样一个人要做的事。如果你两者都一无所知,那你的使命就更简单了:搞明白你是谁,要成为谁。
承接上一步,你的目标显然是:有更清晰的自我认识,开始一项新的实验…
- 第四步(Manager视角),拆解与计划。
- 学习一个全新的技能,并记录这中间的每个步骤,写下所有有用的tips,这些内容未来都是最有价值的资料;
- 找到你欣赏的创作者上他的课程;
- 找到5本关于认识自我的书,并记录完整的、他人可以从中汲取价值的读书笔记;
- 找有经验的人coach你;
- 找到有同样兴趣的5个人组成一个打卡小组;
- ...
把以上目标拆解成不同的项目
对你一年的目标有个实际的预期,别指望一口吃成个胖子,毕竟你当下的处境是你既往若干年攒下来的。人们总是高估了一年的时间能成就什么,却低估了三年时间能成就什么。
- 第五步(Technician视角),执行。 把项目拆解成任务,每天完成1-2个。
写在最后
相传有个十二岁的小姑娘,一觉睡了十三年,大夫判断她已不再是个十二岁的小女孩,而已经在睡梦中发育为成年女子。无论多么无动于衷,或是沉睡般的抗拒,时间都是漠然的。消极对待时间是对自己的残忍。一觉醒来之后,发现自己已经成年,难道还要继续睡下去,等待下一个十年的觉醒不成? ——托马斯曼《魔山》
如果你已经醒来,那就睁开眼睛去“看见”并扭转你的现实吧;)
返回阅读更多
S i m p l y J i a n 简
突破思维限制, 释放个人潜能。
关于个人蜕变、商业知识和效率技巧的一切
Hey,我是Jian
我是一名Coach、创作者、Solopreneur,致力于为追求自我蜕变的女性提供服务。当遇到了挑战、渴望重塑信心并突破自我时,她们会来找我。
站在生活的十字路口,很多女性发现自己困于缺乏自信、迷茫和比较的重压下。我帮助她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澄清方向并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在一对一的咨询项目中,我融合了神经科学、心理学、心身医学等跨学科理论,帮助咨询者澄清她们独特的人生方向,激发她们的内在潜能,以实现职业和个人生活中的自我超越。
我的背景——复旦大学神经内科,医生转行,从世界500强到欧洲医疗初创,德国MBA后在柏林工作并定居。INFJ,理智与情感并重,擅长用系统性思维构建精神与现实生活。因一篇《30岁后留学我用3年时间移居德国》获得10万+阅读,继而被大家熟识。
如果你正在寻求生命中的热情、渴望活出真我,或是单纯想要换个环境、找到工作移居欧洲,欢迎你和我预约,一起探索、成长、超越,开启属于你的人生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