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发现自己有以下任何症状:
- 为了他人有意无意的一句话内耗一整天,别人不费一枪一炮就能让你难受;
- 刷到别人精彩纷呈的朋友圈就开始嫌弃自己羡慕嫉妒;
- 摇摆不定无法把一件事坚持到底,今天想成为a,明天想成为b;
- 为下一程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瞎操心,什么都还没做就开始打退堂鼓…
那你无疑是需要攒攒屏蔽力了。
让行动快起来的关键就是屏蔽力。你要走自己的路,肯定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每一种听起来都很有道理,这时候最容易陷入内耗,如何屏蔽掉这些声音就成了你的必备技能。
在《扭转现实》中我们建构完了愿景,在《成为任何人》中转换完了身份,现在就是执行的问题。这一篇我们来看看执行过程中都会出现什么妖魔鬼怪,提前把它们都屏蔽掉。
1 屏蔽什么?
屏蔽力在当下的生活中绝对算是一种超能力了,它能为你挡掉所有造成你思维混乱、情绪过山车、目标偏离主线、执行力下降的噪音。
噪音的来源有哪些?大致可以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
外源的,好屏蔽:
- 实体世界里向你散发负能量的人;
- 网络世界里各式各样的信息,各种批判和攻击的声音,对象可能是你也可能是别人;
内源的,难屏蔽:
- 所有让你左右摇摆的思绪。如果你不给自己设限,不能控制自己的脑袋,或者说不清楚什么样的内容会“污染”你的思考,那你就很容易就掉进思想角斗场里。有人追求真理,有人追求享乐,有人追求成功,有人追求中庸,各种思想流派都抢着要占据你的头脑高地,你眼睁睁地看着它们在你的脑子里角斗。
- 自我批判,自我怀疑。对于自我批判精神过强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先抵达阶段性终点,再进行回顾。这就好比一个公司虽然定下了商业计划,但是每开一次会就修改一次策略,推翻之前的决策,更换新的方向,谁受得了?
- 还有一个容易忽略的点:你在目标上放置的过多重要性,包括可能给你带来的荣耀、影响力、物质奖赏。如果你有“做了这件事我就牛逼了”,“做了这件事我就能让所有人看得起我”,“做了这件事我就永垂不朽”的想法,那你只会让这件明明能带给你快乐的事立刻成为你的枷锁。这些想法都是噪音,它们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你在做什么,是否在做一件让你进入心流的事。过多放置的重要性,也是在分散你实际投入其中的心力。好比你在忘我的跳舞时,你的姿势很可能是丑的,但你根本不在乎,因为你根本不是在为了取悦别人而跳,你任由自己的身体被音乐提着线一般摇来摆去,这时你的丑反而会变得很美很生动。
一旦这些噪音向你袭来,你能马上反应过来“来了,又来了”,手起刀落、毫不留情、条件反射般地把它们全部屏蔽、挡飞,这就是你要训练的能力。
2 微观应用在每天的工作模式中
屏蔽力在现实中的应用有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先说微观的,在每天的工作中,都存在探索模式和生产模式之间的切换。
探索模式是发散的,人越松软越好;生产模式是收紧的,人越坚硬越好。
生产模式要求注意力无比集中地产出,而探索模式时,人是张开的,兴趣也是打开的,想要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就要让思想流动起来,激发想象力,让看似无关的点和点之间形成有意思的新链接。它也包括休息和运动,与身体产生强链接,这时候虽然没有在主动工作,但潜意识依然在工作,依然会有很多美妙的主意涌现(比如洗澡或者散步时)。
在生产模式中,屏蔽全开;在探索模式中,你看似是开放的,但其实依然开着屏蔽罩,只不过没那么严密。你只汲取感兴趣的、和目标相关的东西,对于无关的信息,当你发现它们实际更多是干扰时,就要立刻放走。这里就有《构建愿景》一篇中提到的网状激活系统(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在发挥作用,你的感官会集中搜索和目标相关的信息。
在这两种模式中不断切换,你就能源源不断地产出,同时让思考保持鲜活。所以保持想象力和屏蔽力并不矛盾(关于想象力这个话题,以后再另起一篇)。
3 宏观应用在人的整体发展模式中
从宏观层面上来说,人有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个理论是由整合心理学家Ken Wilber提出的(关于Ken Wilber,在《如何换环境》中提过他的AQAL模型)。理解了人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你就会更坦然地先去完成当下这个阶段的课题,而不是总想着要飞奔到终点去打老怪并为此而焦虑。
假设你正处在个人发展的第一阶段,你先用航拍视角纵观自己的生命线,有了第1个愿景,之后再聚焦到一个具体的目标上,开始产出。在第一阶段完成之前,对于外界的批判需要高度屏蔽,否则你只会在自我怀疑中陷入瘫痪。
当第一阶段结束以后,人往往会进入满足甚至是空虚的过渡期,也就是常说的迷茫。生活就像一本书一样,每一章节都有一个起承转合的目的,在上一章结束时,你通常并不知道下一章会写些什么。迷茫往往也是因为屏蔽松了,更多的思路涌入,让你面对众多选项时再次出现了矛盾和混沌。
不要紧,通过反思、直觉、畅想和引导(具体操作可以点击阅读原文参考我在项目描述中的流程),你的第2个愿景又出现了,它通常比第1个愿景更难实现一些,但是你不能否认第一个阶段的作用,因为没有前一个阶段的铺陈,第2个愿景根本不会浮现。当你确认了第2个愿景以后,又再次进入了大规模的生产模式,直到你再次到达下一个阶段的分界。
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这个愿景一直都在变大,愿景就是这样一种东西:你永远也够不到,因为你一旦设置好并向它靠近,它就自动往更远的地方走。 但就是这种一直渴求、一直靠近、一路采集点点滴滴悸动的状态,才能抑制虚无、获得幸福感。
缺乏屏蔽力,会导致一个人过久地困在某个阶段。特别是在转折期时,你会被各种各样的思路冲撞得左摇右摆,今天觉得自己可以成为a,明天觉得自己可以成为b,根本无法通过行动让现实固化。
还有一种常见的头脑陷阱,就是第一阶段什么事都还没做时,就已经开始苦思冥想第二阶段所要面临的问题和风险,以至于打不起精神去追求,这就是精明过头。没有人能完美避开所有风险,边做边学边提高抗脆弱能力,不要让所谓完美误导你,让你认为不能走错一步,这恰恰把你困在了原地。
你的愿景不会在第一次尝试就变得清晰,你的目标会在实践的敲打下不断更新,甚至在一个阶段走完时,它们都会彻底消失。认识了这个发展规律,你会在执行时心安理得地选择性耳聋。
4 如何增加屏蔽力?
第一 澄清
在开始屏蔽前,你需要搞明白自己要吸收哪些东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要求你意识到自己在坚持的东西并不是什么绝对真理。这个操作听起来有些反直觉,但如果你是一个对追求所谓真理有些偏执的人,你往往会陷入行动麻痹。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真理,你要是无穷无尽地想先找到一个最好、最聪明、最万无一失的路径再行动,很容易掉进这个兔子洞里,完全无法先把脚迈出去。充分认可你现在坚持的理论是不完美的,这没有关系,人本来就是在螺旋上升式发展,你在每一个阶段学到的东西都不会是无用的,等到这一个阶段走完了,再去调整你的方向。
“澄清”能帮助你确认:你不想被什么影响,哪种思路和你的完全相悖。没有孰是孰非,只有适不适合。大多数人根本不需要更多的动机,他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动机,但是他们缺乏澄清的头脑、澄清的目标、澄清的路线。充分释放个人潜能的路径并不清晰,而清晰的反面就是混沌,混沌会长久地卡住你。当你获得了澄清,你就能从噪音中筛选出信号:凡是不利于你实现愿景的,它就不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信(专注)噪(分心)比会越来越高。
第二 心法
你需要心法,心法可以帮助你抵御任何一种侵蚀你能量的场景。
如果你任由自己的价值感落入他人的评判体系中,那你永远没有获得心灵自由的可能性。你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价值牢牢根植于只有你自己才能控制的东西,它不能是外在的指标,物质、赞誉、影响力,甚至是他人的爱。你要做的,就是提前预设好可能冲击到你心境的种种情景,并想出应对的心法,同时不断做心法练习将它刻入你的潜意识里,这也是我在项目中设置的内容。心法练习,它就像健身锻炼肌肉一样,要刻意去训练。
我在一对一个案中做的练习
如果还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那没有什么比你的目标更重要。不是新闻上发生了什么,不是你朋友的分分合合,也绝对不是你前任的社媒动态。心理学家William Braud用这样一个比喻来描述屏蔽的心理技巧:想象你有一个屏蔽罩,用来挡掉所有你不想要的影响,它就像一个“发光的蛋壳”一样笼罩在你的身上,心法就是这样一个“能量茧”。
第三 物理屏蔽
你需要物理屏蔽的东西,大致是两样:你的手机,让你掉血的人。
神经生物学家Andrew Huberman说过他在工作的时候会把手机锁在车里,或者交给同事并告诉他“如果我问你要手机,你就可以罚款我100刀”,对自己够狠你也可以试着这么做。工作学习时去图书馆,把手机锁在储物柜里。一小时的深度工作抵得上一整天的磨洋工。
戒断手机、社交媒体这一类短效多巴胺的技巧,可以参考身份转换的思路。好比戒烟,你从一开始就要把自己的“身份”定义成一个从不吸烟的人,尼古丁对你就不再有诱惑的作用,戒掉手机也是一样。
还有那些你见完面就感觉血槽蹭蹭往下掉的人,那些思路混乱一张嘴就让你开始怀疑人生的人,在你自己都还聚不起能量时,物理屏蔽掉。
第四 设计一个具体的项目
光有心法还不够,指望练习心法就能心想事成,容易走火入魔。在“Being”和“Doing”之间找一个平衡点,你会发现当你真正处在“Being”这个状态时,“Doing”其实顺畅又愉快。
如果从心法的“静”到行动的“动”之间画一条坐标,那最佳状态既不是全然停滞,也不是用力行动,而是中间这个点,找到了这个点,就能在很“静”地状态下“动”起来。
你需要一个项目,先实验起来。设计一个最小的项目:
- 它让你摆脱了成天看书/学习教程的死循环;
- 它迫使你把空想转换成现实;
- 它是你的过滤器,让你汲取信息和知识时开始有了聚焦点。
你不用向任何人宣布:我现在开始实验!你需要的就是左脚迈出去,右脚跟上去,正常行走,一步步把所有的白日梦固化成现实。
用行动去屏蔽想要侵入的杂念,而不是总让杂念去影响你的行动。一个带着信念和觉知在行动的人,哪怕他能感受到很多负面情绪,但他不会停下手头上的事,他知道情绪来了又走很正常,只有行动能一点一点把他带出洼地。
你的项目是你最关心的一个话题,也是你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可以是两性关系、财富、健康、幸福感中的任何一个主题,这些大的主题下又可以分出很多个子话题,比如财富一项,分支就有投资策略、财务规划、消费心理、个人成长、职业转型、一人公司等许多话题。从中挑一个,开始你的调研。
把你的问题用最凝练的话概括成一个疑问句,去找答案。遇到瓶颈时:
- 休息/转移注意力,让潜意识工作
- 请教有直接相关经验的人/找coach
- 从其他领域迁移经验/做类比
- 看相关的书
以上解决方法按照起效速度从高到低排列。之后你就可以开始思考:如何把我学到的知识,变成一个产品/服务?先集中精力搞明白怎么解决你自己的问题,如果你真的解决了你的问题,自然会有人付费请你分享经验,因为人的问题都是有共性的。
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你会搜索到更多的信息,看到别人是怎么做的,他们在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卖什么样的产品,你的模仿之路就开始了。每个人在起步阶段都是抄,只不过有的人意识不到自己在抄谁。既然都是抄,还不如直接拣个顶配的去抄:
- 抄他们的思想
- 抄他们的工作习惯
- 抄他们的价值观
- 抄他们的打扮
抄着抄着你就会发现某样东西用着不顺手,自然而然就会去找替代品,这就抄出有你个人特色的解决方法,因为几乎没有两个人对同样的问题会有完全一致的解决方法。你思考问题的方式,因为你独特的经历,总有一些细微之处和他人区分开来,这就是你的niche。说是“模仿”,其实这个“模仿“叠加在“你”这个人肉过滤器上,就形成了你的个人风格。
在你起步时,你对自己niche的感知比较模糊,但它会在项目的推进中变得清晰起来。
第五 建立一个系统
“如果你不能为手头上正在做的事总结出一个流程,那你根本不知道你在做什么。”这是质量管理之父Edwards Deming的实践真知。
这不仅仅适用于理性主导的工作,从广义上来理解上述这句话,也适合于创造性工作。哪怕你的工作主要依赖直觉和灵感,它依然需要和其他环节打通。你的流程包括灵感的来源、创作的初步构想、素材的选择、技术的运用,还延展到工作完成以后的营销、销售等等。
你一个人身兼策略制定者、日程计划者、实际执行者等多个角色,在每个角色之间切换时都要费脑子,一个系统让你可以把这种角色切换时产生的脑摩擦减小到最少,这就是为什么过去三年我都在不断优化我的第二大脑系统。
借助数字产品来实现这个过程:
- 用Notion这样的项目管理工具来规划和跟踪你的项目和任务。
- 用Forest,Foca这样的番茄钟应用来促进专注。
- 用Notion Calendar这样的日历应用来确保深度工作与运动休息交替进行。
5 写在最后
持续改进以上所有的要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对自己的思维禁区、防御心法和能量曲线有更深的理解,在屏蔽力的加持下形成自己独特的能量茧,慢慢靠近曾经遥不可及的那座大山。
我有野心和梦想,但小差役和女裁缝也是这样,每一个人都有梦想,区别仅仅在于,我们是否有能力去实现这些梦想,或者说命运是否会通过我们去实现这些梦想。——佩索阿《惶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