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实验题:你的朋友突然疏远你,你的第一反应是:
a. 她在莫名其妙闹情绪;
b. 她因为之前某件事对我产生了不满;
c. 她可能最近有自己的事要处理不想见人。
你的第一反应,往往并不是你理性思考的结果,而是你的性格决定的。(测试结果在文末)
你如何看待世界、看待他人,与你的自我认知息息相关。
苏格拉底说,Know yourself。
人终其一生要搞明白的事也没几件,认识自己就是其中之一。
想要深度理解自己、同时理解其他人类小伙伴、减少冲突实现共赢,依次啃完以下这5本书,你会掌握人格的进阶说明书。
1
《心理类型》- 荣格
出版年份:1921
类型:奠基
荣格这一本《心理类型》是MBTI理论的先驱,他最早提出了人有8个心理功能(感知vs直觉,思维vs情感,每个有内向/外向之分)。
心理类型的理论里藏着一出戏剧,心理学奠基人佛洛依德、荣格、阿德勒因为人的动机问题产生分歧,最后分道扬镳:
-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动机来自无意识的性驱力;
- 荣格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两人关系亲密,但荣格后来开始质疑弗洛伊德过度强调性,忽略了人的精神和成长性,最终两人彻底决裂,互不往来;
- 与此同时,阿德勒也不认同弗洛伊德,认为人更渴望权力和掌控感。
但荣格也在想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为什么三个人对同一个问题,竟然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他突然意识到,三个人其实不过是在用各自的性格解释世界:
- 弗洛伊德从情感的角度出发来理解人,分辨“好”与“坏”;
- 阿德勒着眼于控制和预见,继而延伸到了社会系统中的权力和正义;
- 荣格自己采取了一种直觉式的思考,他更关注内在现实,通过构建一个涵盖不同人格的大框架,允许每个人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类INFJ,关注包容性与整体性)。
每个人都天然亲近那些跟自己脑回路接近的人,如果你是个INFJ,你就会被荣格这种集大成的思路所吸引。
所以不是你在判断哪种理论更对,而是你的性格已经决定了你倾向于用哪种方式来解释世界。
明白了这一点,再看现实中人和人之间的冲突和异见,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无关对错,和性格不同有关。
你不会再着急让所有人都同意你,也不会执着于改变别人的想法。
与此纠结谁对谁错,不如顺势而为,避免在对抗中耗尽了心力。
2
《天赋的差异:理解人格类型》- 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
出版年份:1980
类型:入门
第二本书,16型人格测试MBTI的创始人迈尔斯撰写。
迈尔斯的贡献,是把荣格的理论转化成了一种实用工具。
需要注意的是,MBTI只是荣格理论多种延展方式中的一种,因为MBTI广泛用于商业和职业发展领域,所以才变得格外流行。
这本书讲了迈尔斯工作的重点,正因为她的理论商业化,所以她更关心的是“不同性格的人怎么表现自己,怎么跟世界打交道,他们的性格如何影响工作、社交和决策”等等。
如果你跳到第五本书,就会发现她和第五本的理论不同。
简单来说这本书是实战手册,而第五本书更像是底层解析。
3
《性格类型使用手册 》- 雷诺尔·汤姆森
出版年份:1998
类型:入门
这本书通俗易懂,最适合用来搞明白8个心理功能在现实中怎么运作,可以当作一本工具书。
本书最大的亮点,是把心理学和脑科学联系在一起,通过脑功能显像技术,直观地解释了为什么J人和P人的思维方式如此不同。
简单来说:
- J人对应左脑,左脑主打逻辑,擅长语言和线性思考,讲究秩序;
- P人对应右脑,右脑是感官的舞台,发散思维,更注重当下的体验。
J人靠大脑的左半球主导行动,而左脑半球一次只能处理一个信息,所以J人喜欢一件事接一件事地做,追求系统和秩序,爱把一切都规划得井井有条。
P人依赖右脑,右脑半球可以同时处理大量信息,不那么关心线性思维。计划?时间线?这些对他们来说都没那么重要。
这本书的价值是帮你从脑科学的角度理解自己,搞清楚J人和P人思维方式不同的“解剖学”基础;
让你无论是偏向秩序或是随性,都对自己的性格更加接纳:脑子生来如此。
4
《心理类型中的能量与模式:意识的储存库》- 约翰·比比
出版年份:2016
类型:进阶
这是一本牛逼的书。
它讲了一个关键的点:你的人格,其实是一出戏,而你的心理功能,就是这出戏里的角色。
心理学家约翰·比比在荣格8个心理功能的基础上,匹配了8个原型。
什么是原型?
原型就像是剧本中的一个角色,你的每个心理功能,都被分配了这么一个角色,它们有各自的个性、技能;
比如:
- “英雄”代表你的核心优势,
- “父母”代表你用来帮助别人的方式,
- “孩子”是你天真纯粹的一面,
- “理想伴侣”是你心底最向往但不擅长的东西。
你思考问题不是靠纯理性,而是照这个角色的剧本走。
比如你是一个INFJ:
- 当你使用主导功能“内倾直觉”时,你站在“英雄”的视角,会很有自信,觉得自己看透一切,能预见未来,被挑战时会感到愤怒、想要复仇;
- 当你在使用“内倾思维”时,会像一个“孩子”般天真地去探索真理,纯粹兴趣使然、未必会应用到现实中,如果有人说“你逻辑不对”,你可能瞬间玻璃心,甚至自我怀疑。
这个理论是个很大的突破,因为在传统的认知科学里,大多数时候你在理性地做决定,情感是配角;
而约翰·比比则认为,你不是在“思考”,而是在无意识地“演戏”。
生活中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在无意识中从一个角色滑到另一个角色。
如果你能时刻保持觉知,就不会轻易被某个角色绑架,而是能用自性( Self)这种更高的角度去看待世界,真正理解别人,真诚地与他人共情。
但现实是,我们的行为容易被原型左右,特别是潜意识中的那些“反派角色”,所以我们很难清楚地“看见”他人。
约翰·比比的模型不仅让荣格的8维理论更深入了,还把显意识、潜意识和原型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是一大步飞跃。
这本书会让你看到,心理功能不仅仅是你的思维方式,还承载了你的情感、身份、人际关系模式;
如果你能看清这些,就会少点误解,多点理解。
5
《深度类型学 》 马克·亨齐克
出版年份:2016
类型:进阶
这也是一本牛逼的书,把之前所有的书都捋了一遍,特别是对约翰·比比理论的深度解读,结合了很多作者的亲身经验(作者是一个INTJ)。
这本书里最有价值的一部分,是彻底讲清楚了MBTI和约翰·比比模型之间的差异;
尤其是对于性格核心的理解。
简单来说,MBTI就像在看一个人的社交方式,而约翰·比比理论关注的是“你的内在是怎么运作的”。
- 比如在MBTI的理论中,一个INFJ往往被描述为善解人意,会用情感去调和人际关系(第二功能)。
- 但约翰·比比更关注的是“INFJ为什么会这么做?到底是什么功能支撑了他们的外在行为?”
- 他提出了性格的核心不在于外在表现,而在于“你真正的心理结构”(第一功能+第四功能)。
- 一个INFJ之所以是“温暖的理想主义者”,总是试图创造和谐的氛围,因为内向直觉让他们预见了问题的深层原因,外向感官让他们在现实层面处理所有细节,确保事情顺利落地,这两者才是他们去调和关系的驱动力。
这种解读,更贴合性格内在的微妙变化,也更能反映出性格在成长中的流动性。
本文由荣格信徒撰写,所以5本书都是荣格系的。
如果你是性格理论的新手,可以从2和3开始,先理解基础概念;
如果你想深入探索心理运作方式,那么4和5会更适合你。
测试答案:
a. 弗洛伊德派:她疏远我是出于潜意识冲突 ,她的行为由她自己都意识不到的情绪在操纵;
b. 阿德勒派:人际关系是个“权力游戏”,她疏远我是因为我们之间的权力发生了变化;
c. 荣格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成长过程,朋友疏远是她自己的课题,与我无关;
你选哪一项呢?不过是性格差异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