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咨询结束时,对方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她说:“我就是太爱玩了,总觉得自己喜欢的东西不够正经,当不了职业。“
这里有一个隐形规律,我已经在不止一个人身上观察到:当转型进入到自我探索这个阶段时,人常常陷入一个盲区,过度关注“缺什么”,却对“我本来就有”的天赋视而不见。
这些天赋往往很“隐形”,不是证书、技能这些显性资本,而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能量特质。今天就分享5个常被低估的“隐形资产”,来自真实案例,也许你会在其中看到自己:
1
会玩
我在柏林上mobility的课,老师是一个原本跳芭蕾舞的帅哥,他一进studio就看到一群呆坐着的成年人,大笑着说:“起来啦!上课就像在幼儿园里带小朋友一样,现在的成年人,都不会玩!”
但有的人就是很会玩,他不但自己爱各种户外活动,还总能很轻松地把身边从来不运动的人拉下水,跟着他一起尝鲜。
会玩的本质其实是“能量流动性+感染力+身体智能觉知”。但如果你对自己的理解仅仅是“people person”,那就没能清晰地看见:生活方式的感召力,本身就是一种可转化的资产。
2
2 胡说八道也让人信服的能力
一般人吹牛逼时总会泄出一种让人想立刻一键关闭他的傲慢,但有些人即使瞎扯也让你觉得想继续听下去。
这种“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气质,是一种很微妙的销售能力,当一个人能量场干净、对他人有无防御的信任时,就会有这种至诚的说服力,不是套路,而是内核干净。
3
3 长得好看
有不少长得好看的人,往往执着于用实力说话,但其实稍稍用一下“长得好看”的优势,就有省力的效果。她们为什么不用呢?
这让我有感而发做了《5个层面克服“被看见”的羞耻》这期视频(可以在b站上看,已4000+点赞收藏,可能会帮助你突破认知bug),深层原因还是有耻感。
当你深度接纳了自己,就可以轻松地展示自己,包括外壳。
4
让人卸下防备的能量场
这是从我自身的感受出发得出的结论。有的人有让人瞬间松下来的能力,我的身体反应很敏感,分辨出这是她的特质,因为这个能力很“软”,不容易量化,所以往往不被她自己“看见”。
人和人之间相处是否舒服,其实是两个人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调试,一个让人舒服的人,堪称“神经系统调试者”,她的“副交感神经场域”(parasympathetic field)本身就能让人进入松弛态。
如果朋友和你在一起,他们总是很放松、很愿意跟你分享秘密、本来愁眉苦脸的最后跟着你一起哈哈大笑,那么你有没有想过,你自己可能就是某个场域的“点亮者”?
这个特质看似很“弥散”,提炼不出来,但在销售、咨询、谈判、危机处理时,有了这个特质的润滑,往往可以在关键点上改写结局。
5
信息差
信息差虽然是个人人都知道的名词,但实际上人很难意识到自己身上还有没利用到的信息差。这个东西最魔幻的地方在于:一旦你知晓了这个信息,你就很难想象自己“无知”的状态。
这和“写作的5秒钟”原则类似:当你有一个新念头时,趁着它很新鲜时写下来,因为它在脑子里停留超过5秒后,你就觉得它很旧了“说不定大家都知道没什么意思。”
同理信息差,对你来说“这不就是常识么”的信息,在别人眼里可能恰恰是一个盲点。这也导致人常常低估了自己的信息价值,背后隐藏的是认知优势+语言提炼能力+检索能力。
这些容易被忽略的特质,才是最适合被拿来打磨、放大、转化的种子。
但你自己常常看不见它们。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在“找方向”,而是让一个人重新看到自己早就有的宝藏,那些他们不当回事的地方,恰恰藏着最轻松的价值路径。
表达和职业不是两码事,当你把自己真正的能量特质带入自我表达时,职业自然会来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