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这份工作的想法已经折磨我很久了。休了好几次长假,以为会减轻burn out的状态,结果并没有。再去上班,依然没有任何改进,没几天厌恶和逃避就会翻涌上来。多次和周围人讨论这个问题,但是没用,跟同样上班的人聊天,聊不出第二种方案,他们对不确定的未来和风险避之不及。我明白大多数人都是为了生计,收入也算体面,没必要想太多,随波逐流就是安全感。我也是一样,战战兢兢地讨好老板,做得还挺出色,老板听到我想辞职,极力挽留我,甚至要给我批更长的假期。但又有什么用?接下来呢?我不想再违背自己的内心,不想再为了业绩和老板的面子压榨自己。我不喜欢被强迫做事,对时刻待命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更不愿意处理别人留下的烂摊子。我也希望现在就能有个创业的计划,但现实是,我没有力气去想。当下我只想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和身体,这真的就是我这辈子的活法么?”
以上是我虚构的一个例子,参考了几个关键词为“职业倦怠”的帖子。类似的疑问和决策困难比比皆是,我就用它作为例子来分解这篇文章中讨论的决策过程。
上一篇《为什么说环境即命运》中提到,环境是影响选择路径的重要因素,其背后的原理是改变环境往往会撼动我们的“身份”(identity),而“身份”或者说自我认知是决策中相当重要的一环。这一篇就把决策的过程揉碎了,聊一聊如何避免反复陷入同样的错误。
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一直在一遍遍犯同样的错,尽管现实中这种现象十分常见,可能表现为:
- 总在不适合的工作中自我消耗;
- 总是落入同一种消费陷阱破财;
- 总是交友不慎导致能量散尽等等。
越到人生后半程,你越会发现学校里没教过的东西才是左右生活的关键:如何做对十字路口的选择题。选专业、选大学、选城市、选导师、选好友、选伴侣、选职业…这些关键时刻向左还是向右的选择,每一个都会产生5-10年甚至更久远的影响。
一些情况下,其他人认为很“对”的决定,一点都不适合你。身边的人七嘴八舌给予你看似正确的劝解,可实实在在每一天都要忍受痛苦后果的人却是你自己。而当你走上适合自己的路时,才能体会到真正能评判“对”与“错”的只有你的心。
另一些情况下,你听凭直觉做出的决定,并没有让你离目标更近一点。所谓的“做自己”每次都造成自毁的局面,那就不得不停下来思考,按照直觉做决定靠不靠谱,“做自己”要做几分,是不是7分就够了,剩下那3分其实是决策惰性和认知盲区的画皮。
“懂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除了行动力的原因外,还有一大部分可以归因于认知和决策之间出现了脱节,懂的道理指向a,实际做出的决策却指向b。
我们要做的决策相当复杂,但自我认知还不够清晰(经常听到有人说“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就属于这种情况),同时还受到情绪的影响,这时候该怎么办?
解决方法就是本篇文章要介绍的回馈分析法。
什么是回馈分析法?
回馈分析法是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提出的,其核心是通过收集决策和其结果,逐步建立反馈机制,通过反馈信息来调整行为模式和决策方法,不断重复使其成为一个循环。彼得·德鲁克认为通过系统性分析决策和行为的结果,一个人可以更有效地了解自己。
回馈分析法有点类似于科学方法里的归纳法。科学家首先观察和记录自然界中的现象或者数据,尝试识别出规律性和模式。然后提出假设或理论以解释这些规律,再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之后就是不停地做实验,不停地收集数据,推断出一般性规律或原则。这个过程可以反复进行,不断修正理论,确保其准确性和适用性。
回顾分析法也是这么一种观察、积累经验、循环、调整的方法,只不过研究对象是你自己,你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方法成为拿自己开刀的科学家。
当然归纳法有它不完善的地方(参考最后一段当中的局限性),但处于建立自我认知的起点时,这个方法够用了。应用回馈分析法的初衷就是对自我和决策水平的基线有初步了解。可以说在这个阶段,自我认知水平之低下,决策之混乱,还到不了要摈弃这个方法的时候。用上3-5年,直到你对自己和世界的运行规则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自然会去补充别的思路。
使用回馈分析法意味着你已经做出了某种选择。按兵不动也是一种选择,走入岔路也是一种选择。在经历了几轮选择-行动-反馈-改进的循环以后,你会对自己的脾性有更清晰的认识。
顺应世界运行的规则
决策的质量主要被以下3个元素影响:
- 自我认知的清晰度
- 对世界运行规则的顺应度
- 决策流程的完善度
假如你以为足够了解自己,就掌握了决策的秘钥,那还为时过早。即便是聪明绝顶的人,也会陷入自我喜好的陷阱中,忘了决策一旦投入纷乱的世界里,世界很可能会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回应。你的决策就像是投入湖中的一块石头,激起层层涟漪,与此同时别人也在投他们的石头,最终湖面泛起的波纹远远不止你那一块产生的那么简单。
我们有时候会陷入认知偏见,以为世界会按我们的设想运转。理想主义者最容易陷入这种沉醉。偏执有时是好的,前提是你能扛住,坚持把世界往理想的方向改造。但如果你总是获得不理想的结果,慢慢彻底灰心,那还谈何持久改造的动力。
回顾分析法,就是把脑袋从沙子里拔出来的方法。来自世界的反馈通常是痛苦的,正好趁着痛苦的时候反思和修正,否则你根本不会主动去做。
阻止你这么做的往往是你顽固的“身份”。“身份”可能和职业、信仰或某种个人理念紧密相连,它是认知的舒适区。当一个人过分坚持某种“身份”时,他往往会将这种“身份”视为自我价值和自我认同的基石。任何对这个身份的挑战都会被视为对个人价值和尊严的攻击。当个人固化的“身份”和强烈的自尊心与来自现实的反馈不兼容时,认知失调就诞生了。但你依然可能选择呆在舒适区内,忽视世界发出的信号(所以说“身份转化”同样是成长中一个关键的技能,以后再聊)。
打个比方:你的自我就像是一个完全封闭的房间,墙上挂着一面镜子,可惜这个房间开始时黑漆漆的,你连自己的鼻子都看不清。回馈分析法好比一把锤子,给你这个房间凿了扇窗,不但让光线射入照亮了那面镜子,让你看清了自己的模样,同时还让你看清了真实的世界。
回馈分析法-极简版本
极简版本的回馈分析法只有四个步骤,简单粗暴,适合于刚开始培养决策分析习惯的阶段,为了初期先把这个习惯融入生活里:
- 第一步,定义问题;
- 第二步,记录决策;
- 第三步,评估置信;
- 第四步,回馈分析。
比如用在文章开头那个职业倦怠的例子里:
- 第一步,定义问题:如何能找到符合“我”的天性、用到“我”这些年攒的技能、调动得起“我”的积极性同时也接上地气的工作方向? “我”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解决持续的职业倦怠、找到平衡个人价值和工作稳定性的方法。要明确问题不仅仅局限于当下这份工作,更关乎整体职业方向和个人价值感。
- 第二步,记录决策:破不了自缚的茧,“我”选择了继续目前的工作,并订好了下次旅行的机票。
- 第三步,评估置信:虽然暂时生活又有了奔头,但预判一年以后还要陷入同样的挣扎,这个决定真的能解决“我”的问题么(回到第一步)?置信度较低30%。 虽然“我”选择保有安全感,但是治标不治本的解决方案注定了忧虑将与“我”常伴,我对这个选择并不确信。 这里还可以单独记录下直觉:虽然”我“出于稳妥做出了选择,但是直觉上“我”能感到除非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否则它就像地漏漏水、只清理不翻修一样,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再水漫金山一次。 把直觉单出来的好处是通过记录,你可以开始识别何时依赖直觉,以及这种直觉在何种情境下最有效或不可靠。
- 第四步,回馈分析:硬抗了1年以后我彻彻底底burnout,陷入了更大的精神危机,这次到了要吃药的程度,十分后悔之前没有及时叫停。
针对你做出的每个决策进行三次回顾:6个月以后,1年以后,5年以后甚至更久。如果你已经在使用类似Notion的效率软件,可以轻松设置好日期的提醒功能。
回顾是最有意思的步骤,有时候当下你觉得不幸的事件和被迫无奈的选择,5年后看就是老天长眼,有人默默在帮你挡箭;有时候你以为是难得的缘分,过了没多久已是一地鸡毛让你捶胸顿足。这会让你对与决策和运气有更宏观的认识。
坚持回顾3年以上,如果你有任何认知的盲区或自毁的模式,都会变得特别明显。不合适的职业选择,会引起你的重视,开始尝试换条赛道尽早找到真正可以坚持一生的事业。或者你总有某个攻克不了的难题,最后也会促成你正面硬刚,而不是每次都选择逃避。
回馈分析法-升级版本
升级版本的回馈分析法是更加量化的方法,除了极简版本中的所有内容,还额外增加了量化的部分。这里可以用上Chatgpt来头脑风暴、查漏和计算,但要谨慎不能让Chatgpt全权包办,毕竟要培养的不是它的决策能力。在涉及直觉和情感的问题上,最好还是一遍遍训练自己。
步骤上我借鉴了Shane Parrish在他的博客Farnam Street中分享的内容。Shane Parrish的经验来源于他在加拿大情报机构的工作,情报分析这项工作让他深刻理解了决策的复杂性,尤其是当要做的决定比个人生活中的选择要严肃得多的时候,比如涉及战争和国家安全时等等。
Shane Parrish强调,决策的过程比分析本身更关键,意思是不管你分析得多么理性、多么数据驱动、多么直觉辅助,如果你缺乏一套固定的决策流程,结果往往差强人意。有一套明确的流程,可以将决策的成功率提高六倍。
量化版本的步骤如下:
- 第一步,定义问题。
- 第二步,确定标准。
- 第三步,对标准进行权重分配。
- 第四步,生成备选方案。
- 第五步,对每个备选方案在每个标准上进行评分。
- 第六步,计算最佳决策。
再用在之前的例子里:
- 第一步,同极简版本;
- 第二步,思考“我”想从工作中获得什么,最终想从生命中获得什么。这个标准是多维度的,因为人本身就是立体多面的,一份工作如果让你持续焦虑,要么它强烈压制了你最真实的一面,要么它掠夺了你太多时间导致其他需求无法从工作以外的活动中得到满足;
- 第三步,决定这些标准中哪些对你来说更重要,如果个人健康和价值感对“我”来说比社会属性更重要,那么该赋予这些标准更高的权重。
- 生活平衡(20%)
- 工作满意度(20%)
- 个人成长(30%)
- 价值观适配度(15%)
- 经济回报(10%)
- 社会属性(5%)
- 第四步,头脑风暴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可能包括
- 继续工作但减少工作时间
- 寻找更合适的新工作
- gap year
- 成为solopreneur
- 每种选择都是一个备选方案。
- 第五步,思考每个选择将如何满足你的标准,比如休长假,在幸福感方面会得到高分,但是在职业成长上寻找更合适的新工作或成为solopreneur更符合长期的规划。
- 第六步,将每个方案的评分乘以相应标准的权重,然后加总,选择总分最高的方案。
写在最后
之前提到了归纳法的局限性问题,同样回馈分析法也不是万能的,最后就提2个局限性的问题:
- 特例
对于归纳法的批判主要就是特例的问题。比如我们每次观察到的都是白天鹅,就会以为天鹅肯定都是白的,直到某天你去澳大利亚旅行时才发现:原来还有黑天鹅。回馈分析法也是一样,也许你每次的决策都符合某些规律,但也有遇到特例行不通的时候。
- 运气
在运气这件事上,就算是把博弈论学到出神入化的世界级扑克选手,有时也不得不说一句:手气不好。
附ChatGPT prompt
“你是一个决策专家,现在面临xxx的局面,请按照以下步骤分析,并以表格形式呈现计算结果:
1.定义问题:描述您面临的关键问题是什么。例如:“我目前面临的问题是[详细描述问题]。”
2.确定标准:列出您在做决策时需要考虑的所有重要标准。例如:“在做这个决策时,我需要考虑的关键标准包括[标准1]、[标准2]、[标准3]等。”
3.权重分配:为每个标准分配权重,表示其在决策中的重要性。例如:“对于这些标准,我认为[标准1]的重要性为[%],[标准2]的重要性为[%]。”
4.生成备选方案:列出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或行动方案。例如:“我考虑的备选方案包括[方案1]、[方案2]、[方案3]等。”
5.评估每个备选方案:评估每个备选方案在不同标准下的得分或表现。例如:“对于[方案1],在[标准1]下的表现为[评分],在[标准2]下的表现为[评分]。”
6.计算最佳决策:根据权重和每个备选方案的评分,计算总分,并选择得分最高的方案。例如:“根据评分和权重,[方案X]的总分最高,因此它是我当前情况下的最佳选择。”
7.回馈分析:对做出的决策进行回馈分析,预测可能的结果并评估这些结果的置信度。例如:“我的预判是,选择[方案X]6个月、一年、五年后可能会导致[结果],我对这个预测的置信度是[%]。”
附Notion模版
点击以下链接可以下载模板,免费:
返回阅读更多
S i m p l y J i a n 简
突破思维限制, 释放个人潜能。
关于个人蜕变、商业知识和效率技巧的一切
Hey,我是Jian
我是一名Coach、创作者、Solopreneur,致力于为追求自我蜕变的女性提供服务。当遇到了挑战、渴望重塑信心并突破自我时,她们会来找我。
站在生活的十字路口,很多女性发现自己困于缺乏自信、迷茫和比较的重压下。我帮助她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澄清方向并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在一对一的咨询项目中,我融合了神经科学、心理学、心身医学等跨学科理论,帮助咨询者澄清她们独特的人生方向,激发她们的内在潜能,以实现职业和个人生活中的自我超越。
我的背景——复旦大学神经内科,医生转行,从世界500强到欧洲医疗初创,德国MBA后在柏林工作并定居。INFJ,理智与情感并重,擅长用系统性思维构建精神与现实生活。因一篇《30岁后留学我用3年时间移居德国》获得10万+阅读,继而被大家熟识。
如果你正在寻求生命中的热情、渴望活出真我,或是单纯想要换个环境、找到工作移居欧洲,欢迎你和我预约,一起探索、成长、超越,开启属于你的人生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