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如何靠近理想生活系列第一篇:认知篇
曾经我也是一个对现状不满想改变却无从下手的emo少年,如今虽然仍在探索理想生活的旅途中,但相较于三年前在上海,目前在柏林的生活状态已经令自己满意了很多。一路跌跌撞撞地摸索,加上最近开始读工具书,综合自己的经历和别人的理论,有了一点知行合一的感觉,这里把我的思考穿起来,假想读者是“当年的自己”。
首先声明,这篇理想生活指南中涉及如何提高财商的部分不多。当然经济实力是实现理想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我定义中的理想生活与有钱并不能划上等号。很多时候我们对别人的生活心生向往,往往是被对方轻盈、自洽的生活状态所吸引,这种状态与表象上的物质充裕有一定关联,但经济情况仅仅是达到这种状态的必要因素之一。
因为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的流行,我常想象这两种人,第一种人为了实现fire干着一份高薪但让自己心生厌恶的工作,每天上班如上坟地熬到提前退休,享受生活后依然想要创造价值,再在没有经济压力的情况下发展一项喜欢却不赚钱的工作/爱好。第二种对比另外一个人,他虽然工资不高,但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就这么干了一辈子正常退休。很难说两个人的状态谁更接近理想。
之前看到一个本科生物、硕士转创意写作的博主发帖,求建议要不要转码。这其实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为生活所迫,我们多多少少必须做一些不符合我们兴趣的工作。但工作找到一时爽,根源问题并没有解决。我想一个出于热爱选择写作的人,为了挣钱去和一群真心热爱编程的人抢饭碗,应该是不可持续的。评论里有人揶揄“这是选择大于努力的失败典型”,我想说很多人拼命工作提前退休,最后也不过是为了学习些自己真正热爱的事,这位博主已经提前实现了,难道不应该令人羡慕么?
这里就已经涉及一个关键问题:定义只属于你自己的理想生活。我们的价值体系太单一,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不被影响很难。但越是在不由自主被外在压力胁迫着往前走的时候,越是要逼迫自己停下来思考,因为随波逐流,一辈子是会过得很快的,而遗憾也只能留给自己,与亲人爱人陌生人全都无关。也许九十九个人定义的理想生活都是同质化的,但你偏偏就是那一个人,你的渴望和别人不一样。
1. 一个定义
试着把自己定义的理想生活写下来,当你写下来时,理想生活就变得非常具象,再也不是头脑里模模糊糊的一个抽象概念。如果你的定义里还包含了帮助他人的因素,你甚至会发现,你开始有了vision和mission。我就是在写定义的过程中发现,我的理想中包含了太多非物质类的追求,但入世的我也需要尝试和世俗生活和解。我一直在摸索这两者的平衡点,现在到了阶段性总结的时候,我还想分享给其他固执地想凭借一己之力改造生活的人,因为我就是完全靠自己摸索出这么一条路的,我知道行得通,记录与分享成为了我的mission,所有人都可以探索并逐步靠近理想生活是我的vision。
提前写下来也是因为,当选择来临了以后你再想写,往往已经想不清楚了。当你写下内心对理想生活的定义是“可以长久得做一份促进环保的工作,我的项目都能对环境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生活上衣食无忧就好”之后,此时如果有两个offer向你砸来,你才不至于一下就被物质诱惑砸晕,直接选了钱多的那一个。在这个物质的世界,如果我们不事先定义好属于自己的理想生活,很容易向背离内心幸福感的方向越走越远。
这些年有一个感悟,年轻时那些炽热的充满生命力的爱好、有感而发时写下的文字、所有没有功利性的创造,看起来对改变生活没有实质性的帮助,但没有那股子热情也是万万不行的。记得小时候看《封神榜》,比干被挖了心,因为姜子牙的帮助没死,他走出大殿以后遇到化身卖空心菜老妇的妲己,一句“人若空心必死”,随即便倒地死去了。那些看过的小说和纯文学作品,跟工具书相比确实没法让你马上投两个基金抵消通货膨胀,但它们是生命的烛芯,燃起你走出困境的斗志。一生很长,没有这样的精神储备,很容易陷入比较或虚无中。人无心必死,请写下只属于你的对于理想生活的定义。
2. 两种噪音
你想听从内心,却会听到很多”善意的劝解”,以下这两种噪音恐怕最是响亮:
“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其实就是peer pressure,太多错误的选择都可以归咎于过多关注同龄人在做什么。我在上海的朋友小J,媒体从业者,跟我倾诉她的困惑,一方面工作遇到瓶颈,热爱内容创作的她却做着偏商业运营的工作,想趁年轻换个环境,有来德国留学的想法,但另一方面看同龄人“做视频studio,一年流水就一千多万”,也犹豫是否应该跟着转型。这个例子里很明显存在同龄人压力对我们决策的影响。比较、嫉妒、不甘,这些情绪的生发都是对自己不够爱护。每个人的性格、经历、赛道不同,我们的优势都是独一无二的,屏蔽此类噪音,需要我们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
“俗话说得好”
传统智慧,往往是过去已经成功的人对于一件事情的判断。在我30岁时准备来德国读书时,比我年长的人给我的建议一概是“毕业后难找工作,投资回报率低,不如早点结婚生子”等等。这里我们已经可以察觉,传统智慧是回顾性的, 用过往的经验去判断未来的走向。但一件事的结果如何有太多的影响因素,大环境的变化、自身的变化、机缘巧合等等,传统智慧所做的预测与事件的发生之间没有必然因果关系。德语女性理财播客madamn moneypenny中有一期介绍一位举重运动员,在前两次举重失败的前提下,最后一次加重再次尝试,结果反败为胜。这里反映出的mindset很有意思,你要如何在两次尝试失败的前提下让你的大脑相信, 你依然有实力去挑战更高难度的负重?”社会之所以进步,源自年轻人不听长辈的话“,俗话虽说得好,要行动还是要靠自己去实验。
3. 了解自己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是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而审视的中心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活着最重要的几个命题无非是“who I am“,”what I want to achieve“,”how can I get there”。其中了解自己几乎是所有问题的起点,从了解自己出发,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找到和其他人缔结联系的方式,找到量身定制的达到理想生活的方法。
了解自己是个漫长的过程,我推荐三个我用过的三个工具:
回馈分析法 Feedback Analysis
这个概念是彼得.杜拉克在Managing oneself中提到的发现优势的方法,具体操作是每当要做出重要决策时,你都可以事先记录下自己对结果的预期,在一年后再将实际结果和自己的预期做比较。比如在2022年6月,你需要对两个工作做选择,offer1薪酬高但工作枯燥,offer2工作内容有趣但薪酬毫无吸引力,你选择了offer1,结果在一年后回顾时才发现,原来为了钱要应付每一天每一个实实在在的任务是那么难熬。在完成了决策、执行、回顾这一闭环后,特别是在实际和预期有差距时,你可以对自己有更深刻的了解。
Gallup盖洛普优势测试
这个测试从执行,影响力,构建关系,策略性思考四个维度来评估你的优势,每个维度都有若干亚型。比如善于学习,较强的分析思考能力,对未来世界有非常具象的展望,善于整合信息等等这些亚型,都落在策略性思考这一个维度,所以请科幻小说家制定策略也许并不是那么离谱。这个测试是最直接了解自己优势的工具。
MBTI
这个当下最流行的心理测试不用多说,我在读了相关的几本工具手册后也认可它的理论基础。这里提一点,十六型强调的是显现型,我们在后天发展的过程中还会因为弥补缺陷而进一步加强我们的辅助型,甚至辅助型在某些时刻成为影响我们决策的主要因素,这也让我们的行为处事更加扑朔迷离,增加了了解自己的难度。
我利用MBTI主要因为它有助于自我接纳。比如INFP往往会被认为是最不善于创造物质价值的一类人。但是为什么人们越来越愿意为精神追求买单,因为这些影像、文字、旋律恰恰提供了我们所需要的情绪价值,而情绪价值可以转换为经济价值。在《the psychology of money》中提到,挣钱的逻辑就是提供他人所需要的价值,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的。在失去精神信仰的年代,我们往往对情感链接和价值重塑更加渴望,所以内倾直觉型人格完全可以追随自己的内心,做最大化发挥自己优势的工作。
返回阅读更多
Hey,我是Jian
我是一名Coach、创作者、Solopreneur,致力于为追求自我蜕变的女性提供服务。当遇到了挑战、渴望重塑信心并突破自我时,她们会来找我。
站在生活的十字路口,很多女性发现自己困于缺乏自信、迷茫和比较的重压下。我帮助她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澄清方向并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在一对一的咨询项目中,我融合了神经科学、心理学、心身医学等跨学科理论,帮助咨询者澄清她们独特的人生方向,激发她们的内在潜能,以实现职业和个人生活中的自我超越。
我的背景——复旦大学神经内科,医生转行,从世界500强到欧洲医疗初创,德国MBA后在柏林工作并定居。INFJ,理智与情感并重,擅长用系统性思维构建精神与现实生活。因一篇《30岁后留学我用3年时间移居德国》获得10万+阅读,继而被大家熟识。
如果你正在寻求生命中的热情、渴望活出真我,或是单纯想要换个环境、找到工作移居欧洲,欢迎你和我预约,一起探索、成长、超越,开启属于你的人生新篇章。
S i m p l y J i a n 简
突破思维限制, 释放个人潜能。
关于个人蜕变、商业知识和效率技巧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