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在国内做媒体的朋友聊天,她与我分享传统媒体对与内容创作的反思,我这才了解到纸媒目前要解决的需求是如何提高自我认知,这和我刚来到德国时的需求十分接近。快速变化的环境与扑朔迷离的未来,迫使我想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自己、认识世界,而不仅仅是机械应对潮水般的信息。借着和她对话的契机,名为对国内外媒体的思考,实则是对自己认知改变的总结。
闭门造不出车
我的认知在德国生活的四年里发生过一次地震式的坍塌与重建。面对陌生的环境与未知的命运,我的第一反应是:看不透。看不透事情为什么发生,又为什么没有发生。看不透外在世界,也不明白自己的立场。举个恋爱的例子(我认知的全方位改变,恰恰始于恋爱中的反思,并逐渐辐射到生活中方方面面),过去我接受的情感教育是,成为一个合格的伴侣需要“善解人意”,我错误地将其理解成”温顺和屈从“,浑然不觉边界逐步被蚕食,慢慢就体会到了人性中复杂的一面。不光是恋爱,也延伸到工作、友谊和社交场合。
释放自我、忠于自我,同时赢得尊重,说起来简单,实操时却很难,这要求我们在面临千千万万个不起眼的选择时,总是选择较难的那一个。约会阶段,是选择抱着手机沉浸在毫无营养的对话中,还是选择放下手机去健身房撸铁。工作中,是选择来者不拒地接活,还是有意识地甄别什么是为职业发展铺路的任务。生活中,是选择为了合群强融不同频的圈子,还是选择滋养自己直到吸引来志同道合的朋友。
很难说这样的认知改变是不是和我身处国外有关。还有一种可能性是,我在国内也必然要经历同样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过程,特别是近几年网络上越来越多的女性分享了她们觉醒的经历,似一股浪潮般势不可挡。但我的直觉是,类似的醒悟可能会来得比较晚,这是我最近和母亲聊天时的感受。已经退休的她因时代和环境限制,无法获得与我同等的认知,常常需要我来开导她。被集体意识包裹,情感教育缺失,女性背负的种种枷锁,这些都是无法认识自我进而升级认知的原因。否则就个人来说,我又能比她聪慧多少呢?这让我敬畏环境的力量。
有一点可以肯定,闭门造车是不管用的。前三十年的生活经验证明,在没有足够经历的情况下,单纯通过读书产生能达到怎样的认知?我想过这样一个标题,《一本书都没读的一年我发生了什么变化》,那是我在柏林的第一年。作为一个酷爱读书的人,那一年我一本书也没读。但这是奠基的一年,大大加深了我对世界的认识,彷佛一个地球仪突然从2D变成立体的了,让我现在读书时能更高效地吸收对我来说有用的知识。认知改变,实际是与世界碰撞并反思的结果。
观点不重要,重要的是框架
经历必不可少,但仅从经历中提炼观点,有失偏颇。之前提到,如果因为在恋爱中受挫、认识到人慕强的一面,继而执着于维系自己的“强者”形象,拒绝对他人敞开心扉,可能会因此失去爱情中的许多美妙体验。我们同样需要在展示脆弱的过程中体会安全感,体会人与人之间心心相映、相互托举的坚实感。如果我们的态度完全由过去的经历主宰,那我们的观点注定是片面的。
未来媒体的作用,应该提供一个理解问题的框架,而不仅仅是输出观点。朋友和我分享,传统媒体的危机感十分强烈,新媒体争分夺秒地攫取了我们大量的注意力。我们不再需要更多的观点了,观点背后是每个人独特的经历和价值观,未必对他人适用。我在文章中所陈述的我的观点,未必就适合其他人。我在国外经历的成长,也许其他人在国内创个业或者离个婚也能获得同样的认识,甚至更加深刻。
如果现在我还会买一本纸质杂志,必然因为这本杂志的严肃性堪比科学杂志,文章的结构类似科学综述。科学综述是什么样的?撰写人根据不同关键词搜索出几千篇文章、总结出一个科研话题的发展脉络、当下的现状、正反方观点、未来展望。要写出这样一篇科学综述,至少要花费几个月时间先阅读、理解、消化,再输出观点。除非纸媒可以做到同样的严谨和全面,否则应该是拗不过新媒体各种吸引眼球的大标题的。
阅读这样一篇“生活综述”,可以帮助我们构建属于自己的框架,在面对新问题的时候,基于过往的经历,筛选适合自己的观点。赫拉利在《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中提到,世界纷繁复杂到了这样一个程度:没有人可以言之确凿地说他/她能够理解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以及未来将会发生什么。如果我们掌握了某种框架,了解每一种态度背后的家庭、文化、经济原因,继而理解他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观点,已经能让我们在不确定中找到一丝确定性。
新的生活方式
在欧洲生活的这段时间里我一直在想,我的思维方式之所以变化,应该和生活方式是紧密相连的。要说物质上的充裕,我在国内的生活完全不输,但那时候常脑袋很僵。而在德国,有钱没钱的人,都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对于任何一种兴趣爱好,户外、骑行、攀岩、瑜伽,都说得头头是道,哪怕仅仅是一个稍微对做饭感兴趣的人,也对各种食材如数家珍,你可以从他/她们的脸上发现最本真的探求欲。
思想上的解放是来自方方面面的。还记得第一次去健身房的桑拿房时发现,必须全裸且男女同屋,所有人都那么坦然,没有人多看你一眼。德国自媒体也常公开探讨与主流思想背道而驰的生活方式。我订阅的一个频道Y-kollectiv,它的选题虽然看起来和Vice一样恶趣味,区别就在于记者的解读更加深入。开放式婚姻、奇怪的灵性体验,这些都是主流媒体极少公开谈论的,但y-kollectiv都一本正经地拿来分析。此外,这个频道也会挑选一些敏感的话题,比如采访性癖、恋童癖、性工作者、少年纳粹、古怪宗教信仰者,采访对象会让你觉得这些人在某些时候和你我也没有什么不同,人性本来就复杂而怪异。不能否认的是,一些社会悲剧之所以发生,往往可以溯源到边缘人群的处境,国外自媒体承担了严肃聆听的责任。
刚来德国对我冲击很大的事,包括以享乐主义闻名的Kitkat俱乐部、FKK(Freikorperfultur,天体文化)等,现在都习以为常。对身体的解放消除了无谓的羞耻心,让人能腾出脑空间去思考更为重要的事,而无需因为别人的一个眼神就在脑海里反刍那个尴尬的局面一百遍。我也依然坚持自律的生活,并没有在俱乐部文化中迷失,经历了狂欢之后,反而能够更加坦然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写在最后
目前我又再次进入认知平稳的阶段,一边反思一边寻求下一次新的洗牌。最近我在电子阅读器里新建了一个文件夹,取名为“认知剧变”,把所有洗刷我观念的书都放在里面。读了一些非虚构类工具书以后,发现很少再遇到新的观点,偶尔读到一句反常识的描述,我会格外留意,因为这些让我第一反应是困惑的内容,背后可能是撼动我认知的新观点。
阅读的能量是有限的,我也还在寻找新的生活方式。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意味着新的经历与成长,也让我的观点更加全面。我一直想如果四年前就开始记录我的心路历程就好了,因为最可贵的不是结果,而是成长和认知转变的过程。在走向下一个目的地的途中,我会在这里持续分享我的旅程。
返回阅读更多
Hey,我是Jian
我是一名Coach、创作者、Solopreneur,致力于为追求自我蜕变的女性提供服务。当遇到了挑战、渴望重塑信心并突破自我时,她们会来找我。
站在生活的十字路口,很多女性发现自己困于缺乏自信、迷茫和比较的重压下。我帮助她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澄清方向并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在一对一的咨询项目中,我融合了神经科学、心理学、心身医学等跨学科理论,帮助咨询者澄清她们独特的人生方向,激发她们的内在潜能,以实现职业和个人生活中的自我超越。
我的背景——复旦大学神经内科,医生转行,从世界500强到欧洲医疗初创,德国MBA后在柏林工作并定居。INFJ,理智与情感并重,擅长用系统性思维构建精神与现实生活。因一篇《30岁后留学我用3年时间移居德国》获得10万+阅读,继而被大家熟识。
如果你正在寻求生命中的热情、渴望活出真我,或是单纯想要换个环境、找到工作移居欧洲,欢迎你和我预约,一起探索、成长、超越,开启属于你的人生新篇章。
S i m p l y J i a n 简
突破思维限制, 释放个人潜能。
关于个人蜕变、商业知识和效率技巧的一切
Hey,我是Jian
我是一名Coach、创作者、Solopreneur,致力于为追求自我蜕变的女性提供服务。当遇到了挑战、渴望重塑信心并突破自我时,她们会来找我。
站在生活的十字路口,很多女性发现自己困于缺乏自信、迷茫和比较的重压下。我帮助她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澄清方向并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在一对一的咨询项目中,我融合了神经科学、心理学、心身医学等跨学科理论,帮助咨询者澄清她们独特的人生方向,激发她们的内在潜能,以实现职业和个人生活中的自我超越。
我的背景——复旦大学神经内科,医生转行,从世界500强到欧洲医疗初创,德国MBA后在柏林工作并定居。INFJ,理智与情感并重,擅长用系统性思维构建精神与现实生活。因一篇《30岁后留学我用3年时间移居德国》获得10万+阅读,继而被大家熟识。
如果你正在寻求生命中的热情、渴望活出真我,或是单纯想要换个环境、找到工作移居欧洲,欢迎你和我预约,一起探索、成长、超越,开启属于你的人生新篇章。
S i m p l y J i a n 简
突破思维限制, 释放个人潜能。
关于个人蜕变、商业知识和效率技巧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