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做一个实验,每天上班前写作一小时。“晚起毁半天,早起毁一天”,我对早起向来心怀恐惧。但是八月开始,我想实验一下每天上班前写作一小时,能行么?
1.我的工作时间安排
先介绍一下我的工作安排。首先地点灵活性:远程办公。我住在柏林,公司在德国萨尔州(接壤法国、比利时、卢森堡,相比柏林是一个保守的州,但比柏林多几天宗教假日)。每个季度会去公司出差一次,过去半年因为疫情一次也没去。每半年会有欧洲/北美的差旅一到两次,主要是参与学术会议,学习行业新知识外加挖掘潜在客户。
其次,我的工作时间很德国。每天正式办公时间是九点到下午五点,自从居家办公以后,常常踩点起床,在没有早间会议的前提下,闹钟定在八点五十,之后一边开电脑一边洗刷,喝完咖啡后静静等待咖啡因kick in,进入工作状态大约还要半小时。老板深知我们的工作属于知识密集型,需要充分的休息,所以从六月份开始实验四天工作制,这让我一周至少三天可以保证做想做的事。
2.为什么我选择早间写作
我选择早间写作是因为Dr.Huberman的播客,听了太多他的博客,学习了很多关于习惯养成的知识。
首先我们要分辨自己是早起型还是晚起型人。早起型人一般在上午的紧张度较高,可以精神高度集中完成脑力工作,下午时更多感到放松和疲惫。我作为一个长期熬夜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夜里12点以后才上床,早起对我来说非常困难。在两年多瑜伽练习的帮助下,我开始可以分辨自己身体和头脑的状态。只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我的思绪在晨间最为清晰,到了晚间,动力和专注力都有所下降。尽管这么多年来一直保持夜猫式作息,我依然把自己归类为早起型人(Dr.Huberman也提到其实人群中大多数都是早起型)。
确定了这一点之后,我决定将写作放在晨间。写作对我来说依然是一个很难养成的习惯,想法虽多,要落实到笔头,执行难度不小。如果晨间真的是我一天中精力最旺盛的时间,那我应该把它贡献于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工作(上班vs使命,我的界定清晰)。到了晚间,我可以将大块时间留给阅读、整理笔记、写日记等,减少了晚间的压力,也避免了大量脑力工作对于睡眠的影响。
3.新习惯养成的神经科学基础
习惯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习惯养成的根本是神经突触重塑(neuroplasticity),触发神经可塑性即是形成新的神经回路,通过这些新路径,新的习惯得以发生。
这里涉及一个传统教科书中没有的概念:边缘摩擦(Limbic-Friction)。在现实生活里我们都经历过边缘摩擦:大脑处于一种略微兴奋的集中状态,但与此同时又因为需要产出而略微焦虑,于是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要去摸手机,或是把厨房厕所再彻底清理一遍(变相拖延)。这很正常,轻微摩擦往往是略加克制就能养成新习惯的好时机。
有两种状态阻碍了新习惯的养成。一种状态下你过于焦虑,无法平静,无法放松,因此也无法从事某些特定的活动。另一种状态是,你太累了,或者懒惰,或者没有动力。这两种状态,一种太警觉,一种太放松,都与自律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有关。
4.如何判断习惯已经稳定下来
21天养成一个习惯有理论基础么?根据2010年Lally等的研究表明,同一个习惯的养成,有人需要18天,有人长达254天,不同的人,需要的时间是高度可变的。
判断习惯是否稳定,有两个标准。执行一个好习惯,需要一定的上下文(context),比如你只在休假的时候才去健身房,而不是每周规律健身,那这个习惯还比较弱。第一个标准就是对这个上下文的依赖程度。又比如你正在旅行中,从家里移动到了另一个陌生的城市,你是否倾向于做同样的事情,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习惯已经开始稳定下来了。
另一个标准是需要多少边缘摩擦力来执行这个习惯。在习惯养成的早期,会需要克服更多的边缘摩擦来巩固,比如你想要学习冥想,但是你的工作节奏很快,下班后也依然沉浸在焦虑情绪中,为了进入平静的状态,要克服巨大的边缘摩擦。坚持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这个阻力越来越小,提示习惯开始慢慢养成了。
5.新习惯养成小贴士
1)视觉化拆解任务
在习惯开始养成的早起阶段,我们要努力激发多巴胺奖赏。当我们想养成一个新的习惯时,比如早起跑步20分钟,我们要分解并想象这个活动中的每一个步骤,比如在舒缓的闹铃声中醒来,身边已经是叠放整齐的运动服,我们穿上运动服,洗脸刷牙,喝一大杯水,吃一小块能量棒,蹲下身子穿上跑鞋,把鞋带系好,锁好门出发,开始跑起来,感觉十分痛苦,继续跑,出了一点汗,开始感觉不错,最后跑完一大圈,回家冲了个冷水澡,整个人都是清醒和振奋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对自己产生了信心。ok,到这里一个完整的想象结束了。想象的细节越具体越好,比如清晨车道上着急送孩子上学的路人向你投来羡慕的眼神,你轻盈地跑过、自信地展示曼妙身姿,迎面而来的另一个跑步者向你露出会心一笑。在完成这些想象以后,我们大脑中会分泌少量的多巴胺,但是大脑并不好糊弄,它明白想象和行动之间的差别,不过,这少量的多巴胺已经足以触发你开始行动了。
比如我,想要养成早起写作的习惯。我会想象早起后叠好被子,化好妆(居家办公我也是天天化妆,虽然不化底妆,但是眉毛和口红还是要涂涂抹抹的),倒一大杯水,清理好桌面(OCD星球人,桌面不空没法开始工作),把手机放到厨房,点开focus软件倒计时60分钟,坐在电脑前,开始码字。
我对早起写作的质量要求很低,由于是初稿,不求完美,只求随心所欲地写。有时候可能同时有几个话题在脑海中,那么只要把想说的话,一股脑都写下来就好了,剩下的润色可以留到以后再完成。想象一下一个小时后以后,屏幕上满满的一页字,内心成就感爆棚,之后奖赏自己喝一杯拿铁,吃早饭,整理一日工作事宜,如有多余的时间,冥想或做几个瑜伽动作,从容地开始一天。这一圈想象完毕,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开始写了。
2)“任务括号“ Task Bracketing
在我们的大脑基底神经节有一个区域称为背外侧纹状体(DLS),它与习惯的建立紧密相连。但不一定是习惯本身,在习惯开始前的某一个环节它就开始变得活跃,而在习惯结束后也格外活跃,因此它的活动也被称为 "任务括号",它把习惯框住了。换句话说,它充当了习惯执行的标记物,而非习惯执行本身。
习惯是否会依赖上下文以及是否稳定,都与大脑背外侧纹状体的活动相关。即使我们前一天晚上没有睡好觉,即使我们感到心烦意乱,即使我们在情感上抵触做这件事,只要神经回路是被“任务括号“框住了的,这个习惯就会深深嵌入我们体内。
我的理解即是,要给执行习惯一个明确的仪式感。比如你想要下班后学习英语两小时,给这个任务一个明确的开端,在书桌上摆放好自己最爱的香薰,一旦点燃蜡烛,即宣示学习开始,在学习结束后,也可以给自己设置一个小小的奖励,比如听一会儿音乐或是你喜欢的任何一项活动等。
6.写在最后
在发出这篇文章时,是我晨间写作的第13天。前四天阻力颇大,各种早起的不适感,巨大的边缘摩擦,之后习惯了一些。紧接着出差三天,因为地点的变动,我原本对三天不做要求,就当成是例外。结果除了第一天因为通勤没能执行外,习惯意外地保持得不错。另外八月份还有两个礼拜的年假,希望在旅行期间也能打破地理的限制。
另外想说的一点是,赋予习惯足够的心理弹性。很多时候没能养成一个好习惯,往往是因为一次失败后就产生了彻底放弃的念头。习惯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压迫感,而不去养成习惯,就不会打破习惯,又是一个完美主义的借口。我们想要习惯维持的时间,不是21天,也不是一个月,可能是一整年,甚至更久。如果它总是一件让我们惭愧的事,大概是不能持久的。给习惯一些呼吸的空间。
返回阅读更多
Hey,我是Jian
我是一名Coach、创作者、Solopreneur,致力于为追求自我蜕变的女性提供服务。当遇到了挑战、渴望重塑信心并突破自我时,她们会来找我。
站在生活的十字路口,很多女性发现自己困于缺乏自信、迷茫和比较的重压下。我帮助她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澄清方向并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在一对一的咨询项目中,我融合了神经科学、心理学、心身医学等跨学科理论,帮助咨询者澄清她们独特的人生方向,激发她们的内在潜能,以实现职业和个人生活中的自我超越。
我的背景——复旦大学神经内科,医生转行,从世界500强到欧洲医疗初创,德国MBA后在柏林工作并定居。INFJ,理智与情感并重,擅长用系统性思维构建精神与现实生活。因一篇《30岁后留学我用3年时间移居德国》获得10万+阅读,继而被大家熟识。
如果你正在寻求生命中的热情、渴望活出真我,或是单纯想要换个环境、找到工作移居欧洲,欢迎你和我预约,一起探索、成长、超越,开启属于你的人生新篇章。
S i m p l y J i a n 简
突破思维限制, 释放个人潜能。
关于个人蜕变、商业知识和效率技巧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