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P,又是一个让我天然好感的类型。
INFJ和INTP是一对互补的老搭档,INFJ需要逻辑型的INTP来矫正自己的情绪化,而INTP则需要INFJ那种理想化的轴劲儿、不停抽他们鞭子直到走出舒适区;)
INTP走不出舒适区不是因为懒或废,而是3个认知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目标分散+过度思考+行动疲软。
1
目标分散
根源:Ne parent 外向直觉带来的思维发散
INTP超高智商又爱尝鲜,但也因此陷入了他特有的困局,常常是没有目标地学习,学了很多但没有一个核心的“WHY”。
没有“内驱引擎”在学生时代不是问题,但放在漫漫人生长河里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外向直觉不停提供各种可能性,却没有一个动机把所有线索穿起来,容易演变成“学了很多但沉不下去”的知识泡沫。没有核心目标伴随的是长久的焦虑,所以INTP常常有一种看似闲适但又慢性焦虑的矛盾感。
与之相对的,INFJ的内向直觉会在一个方向上轴很久,使命感很重,这种未来指向的思维方式可以从多个分散的点中找到规律,帮助INTP聚焦一条通往未来的轨道。
INTP不需要密密麻麻的目标,相反要做删减法;进入“信息禁食”,停止更多的输入,通过做减法找到自己的priority。
2
过度思考
根源:Ti-Si loop 内在逻辑和过去经验之间反复跳转
INTP容易沉迷幻想,想不完美不行动,可惜现实是永远不可能想好了再行动,因为根本没有想完美了的时候。“我要想一个最优解—还是过去的经验最靠谱”,这个Ti-Si的理性囚笼,一旦进入就很难跳脱。
这个时候INFJ的灵性又可以搭把手了,给这个死循环来个急刹车,进入另一种意识状态去看待当下的死局,往往会浮现最贴近真实自我的思路。
3
行动疲软
根源:Se trickster 外在感官薄弱
INTP对抽象结构感兴趣,但没有持续的动能将理论落实成作品,实践不如预期就会慢慢抽身;本来就对执行缺乏热情,仿佛只要把理论想完了,任务就已经完成了,要是还过度思考、外加没有明确的目标,INTP是无法激活行动来形成闭环的。
INTP需要刻意练习觉察唤醒现实感。其实“唤醒身体反作用头脑”的思路,对很多类型都适用。雕刻身体、换造型、换环境都是方法。
从头脑中出来,进入身体模式,一点点打破“系统太完美现实太迟钝”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