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谈论依恋创伤时,总是热衷解构焦虑回避的相爱相杀,却鲜有人窥见依恋创伤更深层的生存困境:
未被疗愈的创伤模式,封印了人真正的潜能,悄然蚕食自我实现的可能性。
1
焦虑依恋
焦虑依恋的人在工作中发挥典型的讨好型人格,工作信条往往是“我必须让老板、同事、客户都满意。”
这种以“他人需求”为核心的生存策略,只会慢性绞杀真实的自我。
小镇做题家一不小心就落进这个陷阱里,擅长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真空,从不去想“这份工作真的是我想做的么?”
这群人最容易在工作中彻底burn out,他们不断投入精力去满足他人的期待,透支自己的能量。
但burn out的大脑无法进行高阶思考,更别提创造性输出了。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长期处于焦虑中,大脑负责决策和创造的前额叶皮层受到抑制,制造恐惧情绪的杏仁核共度活跃,结果就是思维越来越僵化,最终沦为被杏仁核劫持的空心执行者。
焦虑型往往会落在一份高薪稳定但不适合自己、内心极度受折磨的工作中,暗暗嫉妒鲜活活着的创造者,但就是迈不开探索的第一步。
自我实现伴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焦虑型最难承受的就是不确定感,可一直不探索不尝试,怎么可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向呢?
自我实现是永远不可能通过讨好讨来的。
这是焦虑依恋的痛楚。
2
回避依恋
回避依恋则是用更优雅的姿态演绎另一种自我阉割:
他们表面上看起来自信笃定,可能会浅尝辄止成为自己心爱事业的“爱好者“,但绝不和它“双向奔赴”。
他可能对某个领域充满了热情,但是不断拖延,不愿真正投入,因为一旦开始就要看见自己的不完美,这对他们来说就是千刀万剐的痛苦。
只要不做,就能保留“我其实很有天赋只是造化弄人”的幻觉:
- 我喜欢创作,但还要再学一点技术;
- 我想创业,但大环境不好时机不对;
- 我其实很有潜力,只是还有其他的责任......
这种精致的疏离背后,是对不完美的深度恐惧,他们无法承受真实碰撞带来的裂痕,死死抓住“未被兑现的天才”这块最后的遮羞布,一次次拒绝发挥潜能的机会。
每个人开始时都会经历“笨拙期”,而回避不允许自己笨拙,就不会成为擅长这件事的人。
不投入、不承诺,是回避在事业中的“业力模式”。
3
疗愈依恋
焦虑依恋,为了讨好压抑真实的欲望;
回避依恋,为了完美拒绝坚定的承诺;
这两种模式,都无法让一个人走入自我实现的阶段。
能够释放潜能的人所有的共同点:
- 他们不害怕他人的评价,在他们心中最高评价来源于自己,超越了自己就是在进步;
- 他们不讨好世界,不顺应规则,是自己小宇宙中的规则制定者;
- 他们不藏拙,坦然接受跌跌撞撞地成长,丑也是美。
疗愈依恋模式后,创造力和潜能都会喷薄而出,那时一个人会绕过迷失本心的创伤代码,进入真正的创造者模式。
推荐3本疗愈依恋创伤的书
《Heal Your Anxious Attachment》
作者:Jennifer Nurick
焦虑依恋看这本。这本书的作者本人曾经就是焦虑依恋,她分享了如何利用神经科学、正念和多迷走神经技术,释放被抛弃的灾难化思维,摆脱自我批评为主导的内在声音。
《The Avoidant Attachment workbook》
作者:Melanie Barnett
回避依恋看这本。
回避型相较于焦虑型的积极自救,更加难得到纠正,因为回避的骄傲会让他们把问题归结到外部,只在生活遭遇重创后才可能触发自省。
不妨平时就先从看书开始,从只言片语中瞥见自己以为很正常、实际上是自我限制的防御模式。
《Trauma and Attachment》
作者:Christina Reese
这本是用大白话写的,读起来很有科普的感觉,有特别多的worksheet和自检的问题,焦虑回避都能看;
从焦虑情感过载的急救措施,到回避情感节能的破解方法,书中都有相应的工具可以参考,是一本自救的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