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适合所有想要转型做“一人公司”的人。这篇从INFJ的角度出发,部分内容有普适性,大家各取所需。
1. 认识自己
我们需要更多的了解人类的天性,因为唯一真实存在的危险是人自己,他是一个真正的危险。而很遗憾我们没有察觉到这一点,我们对人一无所知,人的心灵需要被研究学习。——荣格
认识自己是最核心问题。如果你连自己是谁都搞不清楚,怎么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好比你不知道自己的脚是多大码,就蹬上了一双鞋,走了几步发现脚后跟磨得都是水泡。
认识自己,需要做出选择、等待时间发酵、评估决策结果、系统性地学习与反思。每一个选择,都是往你的人生模型里喂了一个数据。认识自己是一个逆向工程:回溯过去,从选择中倒推你是个怎样的人。问题是,你做出的选择并不全然是自己想要的,其中还掺杂了别人期待你做的,这些外来的投射拦在了你和你真实的欲望之间,让你的决策变得复杂。
当你没有明确的边界感,就会被四面八方涌来的意图裹挟,把你拖拽进别人的剧本里。所以,认识自己就包括搞明白破碎的边界是如何形成的,识别出顽固的认知和自毁的模式。边界又牵连出“依恋问题”,焦虑和回避的倾向不仅影响关系,还会阻止你去做想做的事:焦虑让你过渡依赖他人的许可,不敢走自己的路;回避则让你根本就不commit,避免了彻底的失望。到最后你会发现,职业、关系环环相扣。
认识自己的背后其实有两层意思:认识自己,认识别人。性格类型学是一套很好的工具,它最大的贡献就在于让人意识到了每一个人的想法都源自于ta独特的性格视角。理解了别人的视角,你就理解了他们的动机,很多时候他们给你的建议,并不适合你,慢慢地你就对别人的看法有了免疫。
“一人公司”适合具备独立性、创造力、战略性思维和自我驱动力的NT(直觉思维)和NF(直觉情感)型人。意识到这是适合(有时甚至是唯一适合)自己的路径,就已经往前跨了一大步。
对于直觉型人来说,在自我意识还很朦胧的阶段,会尝试主流路径,但身心会痛苦,因为他们习惯于先通过内心分析看见未来,再借助外界的反馈逐步验证,这更多是一个“改造现实”而不是“适应现实”的过程。当核心觉醒了以后,真正走上自己的路,开始信任自己的直觉,不再依赖外界的评价体系,发展出高度的主体性。简单来说,当你把“自己是谁、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些问题都想通透了,就已经进阶了。随着自我意识的加强,又会发现我执带来的局限性,再次进入到剥离自我的阶段,变得既能接上地气,精神上又自由。
一个人和不适配的路径发生解离,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推荐书单:
- 《Psychological Types》- Carl Jung
- 《Personality Type: An Owner's Manual》- Lenore Thomson
- 《Energies and Patterns in Psychological Type》- John Beebe
- 《Depth Typology》Mark Hunzike
- 《Attached》 Amir Levine
2. 释放潜能
足够爱自己,就不会长时间去做让身心痛苦的事。爱自己是发挥天赋的前提。最重要的是,能诚实面对自己的欲望。人连对自己都会说谎,而诚实是通向你真正想要的生活的唯一途径。这又回到了第一点的认识自己:一个深刻了解自己的人,就能辨别出自己的那个why,对偏离主线的人和事生出抵御,不会因为一点风吹草动就被拉扯的左摇右晃。
走到这个折点,往往已经攒了太多过去的包袱。每次我的项目刚开始时,总有参与者被困在过去。反思本身没问题,但如果反复悔恨过去的决策,实际上是在宣告:你不相信未来会好起来。生命是一种主观体验,只要你还有勇气、热情、爱、与世界链接的心,过去美好的时刻都会一遍遍发生,换句话说,时间不过是一个幻觉,关键在于你能否不断创造出新的机会重新体会那些美好。这也是为什么我在项目里把接纳与放下摆在了第一步。
天赋是内心吵吵闹闹试图引起你注意的那个声音,想要听见就得让所有背景噪音都淡去。隐藏的天赋往往就埋在你的童年,它可以和你升级打怪获得的技能组合起来,汇成你独特的niche。你不用削足适履去贴合别人的niche,你就是自己最契合的niche。听从内心的声音,如果你感觉不对劲,往往这就不是你的赛道,柳暗花明又一村。
只有当你顺应了内心的声音以后,才能激发出最大的潜能,之后就是日复一日地去做有复利效应的事。天赋看起来并不起眼,往往是由于太习以为常以至于被你忽略。比如你想当插画师,真的成为了插画师以后,日常也不过就是画画,你不会赋予这样的生活任何过度重视,但这种平淡而饱满,会给你内在的滋养。
在自我实现这件事上,除了你自己,并没有人关心它的进度,只能靠你自己设立目标和截止日期,学习第二大脑这样的系统,减少执行时的摩擦。完成比完美重要,完美主义造成的行动瘫痪,是因为品味太好了,看的是博物馆,听的是演唱会,感受的是大银幕,购买精致完美的成品似乎才配得上你的品味。但是买来的产品再精致,也不会让你和你欣赏的创作者靠近一点,相反你幼稚的、粗粝的、丑陋的、真实的来自你的表达,才让你和他们真正站在了一条战线上,虽然不完美,但你和他们一样共有了一个身份:捏制、表达、捍卫自己灵魂的创造者。
到了转变的那个奇点,过去的荣耀也好失落也罢,都是沉没成本,放下得越快,摩擦越小,越能无痛地切换到新的时间线,换上新的身份。转折期需要释放旧的身份,这个过程中会遇到阻力,因为旧身份有粘稠性,而释放的过程就是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显意识,用冥想催眠改变潜意识,这些都是coaching的内容。心理咨询侧重于发现问题,而coaching更接近解决问题,像是你在森林里走进了一团迷雾,此时发现有人已经走过这段路了,分享给你一张地图,把一路上的宝藏、武器和陷阱都一一标注出来,这对于转型期协助突破卡点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你会触及潜意识中的深层限制。荣格为什么要深挖各类文化中的隐喻,因为人的潜意识跟文字不亲,但跟符号和象征亲近。实现身份的转换,就是要通过这些象征和隐喻去影响去松动你根深蒂固的信念。所以在催眠和冥想中,需要激发人的主动想象(active imagination),打开你与潜意识对话的通道,让阻拦你的过时信念被一点点瓦解。
推荐书单:
- 《Let go: the pathway of surrender》David Hawkins
- 《What you are really meant to do》 Robert Steven Kaplan
- 《Gifts Differing》- Isabel Briggs Myers
- 《Strengths Finder 2.0》Tom Rath
- 《The art of impossible》Steven Kotler
3. 训练商业思维和技能
人要摆脱低质量的重复生活,拥有自己的业务就是最有效的思路。吃苦并不等于长进,很多时候吃苦是在吃低级的苦,学生思维的苦,这是转型时最难克服的一部分,因为教育模式已经把思维里的野性被磨掉了。教育的目标是每个人都写出一模一样的“标准答案”,而能跑动的商业模式,追求的从来都不是“标准答案”,而是“管用”。你不必先学习再开始,你可以先开始再学习,实操过程中解决了实实在在的问题,就证明“管用”,哪怕看起来跟“标准答案”相距很远。这中间必然要吃高级的苦,高级的苦就是动脑子。动脑子是不舒服的,当你遇到的问题带来的痛苦,大于动脑子的痛苦时,就能激发出脑子的真正作用:找到解决方案。
一人公司的核心在于不断解决问题,先是解决自己的问题,再延伸到客户的问题,从他们的反馈中理解哪些东西是他们需要的,改进你的产品/服务。这个反馈越快,你就越能提供一个高价值、他人有付费意愿的方案。正因为你曾经面临过这些问题,所以你有着切身的痛,知道痒点在哪里,爽点在哪里,最短的反射弧就在你和自己之间。
要消解不确定性,最直接的方法也是启动一个具体的项目。没有什么值得拥有的东西是可预测的,固定的路径就是人人都被教导的那条路,而你的路不在学校的授课大纲里,那里只有生产齿轮的模具。你需要一个具体的项目,帮助你从混沌过渡到澄清。
当你有了个人项目以后,它会成为你吸收新知识的中心。建立你的分享流,把过程中学到的一切有价值的内容都不断分享出去。单单这一点就能倒逼你深入理解商业思维和技能,写作、演讲、营销、销售这些常青技能,会帮助你把兴趣转化为经济价值。读书是不够的,如果不结合一个落地的项目,无止尽地读书,这还是陷在学生思维里,你需要来自真实世界的反馈。
当你脱离了那些看似光鲜的大厂,跑通了自己的全链路,你会发现客体焦虑感一扫而光,主体性的到前所未有的舒展。所以我在项目里强调的不单单是追逐兴趣,而是在找一个平衡点——真实自我、天赋、他人的需求和经济价值之间的交汇点。找到了这个点,意味着你可以在做自己的基础上与他人进行价值交换。
训练商业思维,和兴趣领域结合,拆解成多个可以深入挖掘的话题,构建你的内容生态体系。当你持续不断地优化你的产品或服务时,你会不自由自主地去挖掘事物的根本原理,因为不这么做,你无法拿到结果。你会深入到未知的领域,接触到学校里不会教你的知识,这就是你成为一个专家的过程,它几乎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
推荐书单:
- 《This is marketing》 Seth Godin
- 《Crush it!why now is the time to cash in on your passion》Gary Vaynerchuk
- 《The e-myth revisited》Michaele.Gerber
- 《The millionaire fastlane》M.J DeMarco
- 《Show your work》Austin Kle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