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 yourself。人终其一生要搞明白的事也没几件,认识自己就是其中之一。
想要理解自己,跳出行为模式的死循环,深度挖掘自身的潜力并进阶;同时理解其他人类小伙伴,减少冲突实现共赢,依次读这5本书就够了:
1. 《心理类型》- 荣格
出版年份:1921
先读这本,因为它是心理类型理论的奠基之作。荣格是第一个提出心理类型基本概念的人,他总结出了性格的底层逻辑:内倾、外倾2种倾向(attitude),思维、情感、感官、直觉4种功能(function),交叉组合成8种类型。
有意思的是,荣格是怎么“想”出这个理论的。当他和弗洛伊德分道扬镳时,他就在想:为什么三个人(他自己、弗洛伊德、阿德勒)对同一个问题,竟然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他们讨论的都是人的动机问题: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动机来自无意识的性驱力,阿德勒觉得是权力需求,而荣格自己则认为是环境适应。
荣格突然意识到,三个人其实不过是用各自的性格在解释世界:弗洛伊德从情感的角度理解人——人需要分辨“好”与“坏”(INFP);阿德勒着眼于控制和预见,继而延伸到了社会系统中的权力和正义(INTJ);而荣格自己采取了一种直觉式的方法,他更关注内在现实,通过构建一个涵盖不同人格和动机的大框架,允许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位置(INFJ)。
每个人都会更亲近那些跟自己脑回路接近的理论,所以如果你是个INFJ,那很可能你就会被荣格这种集大成的思路所吸引。
2.《天赋的差异:理解人格类型 Gifts Differing: Understanding Personality Type》- 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 (Isabel Briggs Myers)
出版年份:1980
第二本书是MBTI测试的创始人迈尔斯写的,她把荣格的理论转化成了一种实用工具。需要提醒的是,MBTI只是荣格“八维理论”的一种延展方式,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学派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因为迈尔斯的MBTI广泛用于商业和职业发展领域,她的书也值得一读,方便和其他类型理论做对比。
荣格的理论把人格这块大蛋糕一切为二,先分出两类人:以收集信息为主的P人(perception),和以做决定为主的J人(judgement);接着再切一刀,P人又根据收集信息的来源被分为感官型(Sensing)和直觉型(Intuiting),而J人根据做决策的方式被分为思维型(Thinking)和情感型(Feeling)。
到了迈尔斯这里,她加了第三刀——外部环境定向(Orientation to Environment),这就是MBTI第一个字母的i(内向)或e(外向)。这样一来,每个维度都被进一步分为内向或外向,最终构成了我们熟悉的16种人格类型。
迈尔斯更侧重的是外在行为和互动模式,等你看到第5本书时,会提到约翰比比的理论和MBTI之间有什么不同。
3. 《性格类型使用手册 Personality Type: An Owner's Manual: A Practical Guide to Understanding Yourself and Others Through Typology》- 雷诺尔·汤姆森(Lenore Thomson)
出版年份:1998
这本书通俗易懂,用最流畅的大白话解释了8个认知功能在现实当中都有什么表现,可以当作一本工具书。
书中最大的亮点是把形而上的心理过程和脑科学联系在一起(通过脑功能显像技术),阐明了J人(左脑)和P人(右脑)的不同思维方式。
左脑主打逻辑分析,擅长语言和线性思考,对应的是J人(Te+Fe)。右脑则是感官的舞台,注重当下的体验,用图像和模式处理信息,对应P人(Ne+Se)。
- J人怎么运作的?他们靠左脑,也就是大脑的左半球主导行动。左脑一次只能处理一个信息,所以J人喜欢一件事接一件事地做,追求系统和秩序,喜欢把一切都规划得井井有条。TJ型的人更依赖语言,事情一旦被说出来或写下来了,他们就认定它存在;FJ型的人则更看重具体行动或符号,要让他们觉得心安,得有实际的行为来证明情感到位了。
- 再说P人,他们依赖右脑,右脑半球可以同时处理大量信息,依靠整体图像来捕捉全貌。P人不那么关心线性思维,计划?时间线?这些对他们来说都没那么重要。SP型的人不太欣赏抽象理论,喜欢用实实在在的例子来理解世界;NP型的人则更喜欢通过隐喻或者形象化的概念来学习新事物,而不是通过一堆解释和理论推导。
4. 《心理类型中的能量与模式:意识的储存库 Energies and Patterns in Psychological Type: The Reservoir of Consciousness》- 约翰·比比 (John Beebe)
出版年份:2016
这是一本牛逼的书。约翰·比比在荣格8维模型的基础上,匹配了8个原型(archetype),这些原型与认知功能之间的配对,代表着情感和认知之间的互动。这是个很大的突破,因为在传统的认知模型里,情感常常只是一种决策的输入,而比比的理论则是把情感与这8维紧密结合,提出了“情感和认知互相交织”的观点。
认知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发现是:人其实是通过框架和隐喻的方式进行思考的。这些概念性的结构就是“原型”,它们决定了我们怎么看世界、追什么目标、怎么定义成败。政治里,这些框架会影响政策和机构,改动框架,所有结果都会跟着改变,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变革。
比比解释原型“你表达某种意识时进入的角色”。大多数时候,我们是在无意识中从一个角色滑到另一个角色的;如果你能时刻保持觉知,就不会轻易被某个角色绑架,而是能活在当下,用自性(self)的角度去看待世界,真正理解别人,真诚地与他人共情。但现实是,我们的行为总是被原型角色左右,所以我们很难清楚地“看见”他人。
比比的模型里,每个心理功能(function-attitude)都像你人生剧本中的一个演员,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技能,并被分配到特定的原型角色,以便发挥最大才能。和自我(ego)配合的4个原型——英雄(hero)、父母(parent)、孩子(child)、理想伴侣(anima/animus)——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最大。而和自我作对的4个原型——敌人(nemesis)、巫女(witch)、骗子(trickster)、恶魔(demon)——往往会引发各种不安。
比比特别指出,原型投射在他人身上是常见问题。比如你把“父亲”的角色投射到导师、老板或伴侣身上时,你根本看不见对方的真实样子,真诚的关系无从谈起,甚至对方也会下意识把你当成个孩子来看待。
比比的模型不仅让荣格的8维理论更深入了,还把显意识、无意识和原型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是一大步飞跃。
5.《深度类型学 Depth Typology》 马克·亨齐克 Mark Hunzike
出版年份:2016
这也是一本牛逼的书,基本把之前所有的书都捋了一遍,算是对比比理论的深度解读,结合了很多作者的亲身经验(作者是一个INTJ)。取决于你的阅读习惯:如果你是那种习惯先收集信息再慢慢消化总结的读者,建议你按出版顺序来读;但如果你喜欢先搞明白全貌,再去扣细节,那可以先读着一本。
书里最有价值的一部分,是彻底讲清了MBTI和比比模型之间的差异,尤其是在性格核心的理解上。比比提出了两个轴:脊柱(spine)和臂(arm)。脊柱是第一功能+第四功能,臂是第二功能+第三功能。拿INFJ举例,她的脊柱是Ni+Se,臂则是Fe+Ti。在比比的理论里,脊柱才是性格的核心,这才是一个人真正的本质所在。
这和MBTI很不一样。MBTI更关注的是外在的行为和互动模式,强调外倾部分,比如说一个INFJ会用Fe去解决冲突、调和人际关系。但在比比看来,INFJ之所以能解决冲突,背后的真正力量在于Ni让他们预见了问题的深层原因,Se则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处理了所有细节。这种解读,更贴合性格内部的微妙变化,也更能反映出性格在成长中的流动性。